中日韩科技圈有些像是西半球科技的宿敌,冥冥之中都有着易守难攻的特点。
谷歌无往而不利却无法拿下韩国搜索市场,naver搜索就是韩国的‘百度’,百度也曾进军日本,如果你还记得这个新闻的话,可惜兵败退兵,温晓光所处的现在,雅虎在这里找到了存在感。line也尝试进入中国,结果也无法做到。
科技圈里的三国真实发生着,在某个领域,总有本土企业顽强坚守。
不过line也算小小的意外,社交网络掌握着国民的**,日本人却接受了韩国公司line,究其原因,还是本土化做的好。
这家公司在2016年上市,市值90亿美元,但全公司600多号人全是日本人。实际上还令日本科技界感到振奋,因为这个民族总喜欢在大公司从一而终,致使创新不足。这600多日本人好似给了这种说法一记响亮的耳光。
line这个名字很好,这个公司也很好。
而且尽量要用本地人,社交软件之中处处透露着民族文化,虽然说是同处于儒家文化圈,但差异还是很多的。
例如红包这个策略在国外就很难推广。
背后就是文化。
重生者也要尊重客观规律。
只是这些温晓光想着是一回事,真正说到团队成员的耳朵里又是一回事。
黎文博始终皱着眉头,“国际化的方向我是完全赞同的,但咱们目前在国内市场的挑战还比较大,这个时候又去日本……”
“如何落地呢?”林若生问。
信任问题倒还好,现在企业管理靠制度,不是非得哭诉着对温晓光表达衷心才行,事实上企业领导老是要求员工表衷心是流氓行为。
大家是雇佣关系,不是主仆关系。
都是为了恰饭,钱给够,工作尽量让他干的舒心,这就足够了,买人家八小时就行了,不能指望人家奉献全部身心。
李一丹倒是较为乐观:“我觉得可以尝试,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按照温总的策略,不会对我们产生多么致命的影响,可这是个机会,一旦成功了潜力会很大。”
温晓光知道大家心里都打鼓。
不管怎么样,黎文博的眉头也是猛跳,话里没有说出的庞大构想他已经想到了。
很恐怖。
但是不是有些执念太深,至少得等到国内市场稳定吧?
“我还是觉得有些激进,目前的局面来之不易,你也说了我们一定要稳着来,这算什么稳着来?”
“我有信心。”温晓光说,“im市场空白已经留给了我们机会,而且那边的二次元和动漫文化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表情商城的创意更容易获得成功。”
line就是这么火爆的,可惜这话他不能说出口。
温晓光又说:“我知道国际化很难,虽然有时也乾纲独断的做决策,这次我也可以,但这么难的事,如果不是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去做,基本也没什么希望,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尽量支持我。”
黎文博问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在那边一点根基都没有,如何开始呢?”
他总是关注操作层面。
“我们的投资人idg资本会提供这方面的资源,但在国内只能自己靠自己,我今天就是和大家商量,我认为在坐的所有人包括我都要培养自己的国际观。”
这就叫人很难受。
吃着国内的市场已经可以做到很大了,舒舒服服的过着精英生活,现在出海则吃力不讨好,其实谁都会有逆反。
“可能大家已经知道了,我找来了一个人,他有在跨国公司的经验,不仅仅是cfo,实际上会从制度和价值观上对微拓进行一个重新梳理,我不是否认大家的工作,但这是必要的调整。另外,我会花巨资购买咨询公司的服务,对包括我本人在内都进行脑袋层面的更新。”
国内国外有巨大区别,这是客观现实。国际化做的好的华为公司是花了数不清的真金白银,购买人家的‘培训’服务。
你都没去过国外,就想坐在中国赚人家的钱,这肯定是不行的。
但调整往往是艰难的,处在调整当中的人更是痛苦的。
黎文博第一次有些反对温晓光的策略,付与萱也感受到了一些不太令人高兴地因子,林若生还行,他依然会负责国内事务,国外不会叫他管的。
李一丹是支持态度,她从国外归来,对于走向国际化,既不陌生也不害怕,甚至还有些兴奋。
企业的创业过程,创始团队之间的分歧再所难免。
微拓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种子。
温晓光有心理准备,马芸开除过十八罗汉,马画藤的腾逊五虎将包含他在内只剩两人,连同学关系的张志东也卸任归田。
凭什么他温晓光就可以带着最初的团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就带出一个互联网巨头?
这不是小说,这是他的现实。吵架、分歧、各持己见都在真实发生着。
第一次的讨论没有得到温晓光想要的结果。
黎文博沉默着,没有说出绝对支持的话,他需要重新思考再与温晓光重新谈话。
付与萱则在会议解散后留了下来,她仿佛感觉到了什么。
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