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舒此时也没有办法了,心中是越来越着急。

       就这么被金人推着屁股走,时间一长,马力就会耗尽。

       而金人的马,却是越追越多。

       这一路上,发现了不少大大小小、星星点点的毡帐。

       毡帐里住的人,下马可放牧,上马可战斗,金人,天生就是骑兵。

       越往西,金人越多!

       完颜萍为了抓住自己,动了真格的。

       不知道她用什么方法,通知了这沿路的金人。

       这些金人像是准备好的,就等在了路边。

       完颜萍的队伍,时不时也有掉队的,那是因为他们胯下之马,不是马力不断,而是马蹄磨损严重。

       一路上不断有金人加入,完颜萍的马力根本不成问题。

       这样一来,原来认为自己在马力方面的优势,在完颜萍面前成了劣势。

       完颜萍之所以不敢马上收网,还是害怕自己手里的“天雷地火”。

       毕竟,这一路上加入的骑兵,都是纯正的女真族,看族人被烧,也许完颜萍于心不忍。

       而看那些掉队的,大多是渤海骑兵。

       经过一夜的追逐,加上东北草原本就湿润,再加上下雪,马蹄子容易发软。

       发软的马蹄子,角质层磨损得更快。

       昨天夜里,他带着牛皋等人,跑跑停停,目的是要重复一下过去抓住耶律不才的战术。

       利用马掌这一项独特的技术,挑战金人自以为豪的骑术,而后在不知不觉中,让完颜萍的士兵不断掉队。

       最后,一举抓住完颜萍。

       有了完颜萍在手,就可以带给辽国,交由萧小小处理。

       有了完颜萍,金人就会停止对大青山的攻击,就会坐下来与辽人谈判。

       抓住完颜萍,大宋上下一定会产生极大震动。

       蔡京、童贯及大多数臣工,他们也会思考一下“联金灭辽”的策略。

       这样就可以逼迫大宋君臣,放弃“联金灭辽”战略,转而采取“联辽抗金”的方针。

       缨络杀掉了金国的王子,自己又抓住了金国的公主,而自己又不是一般的大宋人,而是大宋附马。

       就算是大宋想与金人和好,金人也不会同意。

       当然,经过一夜的追逐,发现一切都变了。

       完颜萍把他像撵小鸡一样,往一个大笼子里边赶。

       经过一个上午的追逐,宗舒明显感到胯下的马,已经快跑不动了。

       “宗师,我们的马,恐怕支持不了多长时间了。”牛皋说道。

       “宗师,金人这是不管不顾,非抓住我们不可,完颜萍是不是把所有的金人都调过来了?”

       李少言的猜测让宗舒心中一震,完颜萍的人马越来越多,难不成,她真的要调集全境兵力,来抓住自己?

       ……

       夹山,“两山相夹,因名”。

       夹山是大青山的东部门户。

       这里是草原与山地的衔接之处。

       大雪已下了半月,早已把山地与草原的界限给模糊了。

       只有夹山的前方,有方圆几十里的扇面,露出了斑斑驳驳的黑色地面。

       这一片区域,正是金、辽两国厮杀的正面战场。

       夹山上的一处毡帐前,一个身披青羽氅、足蹬鹿皮靴的女子,站立在风雪中,满脸愁容。

       山下,刚刚经过一场血战。

       萧铜、萧铁带着辽军,宗泽带着“大宋自愿军”守在阵地上,刚刚打退了一波金人的进攻。

       几个月来,在“大宋自愿军”的帮助之下,辽国总算是在大青山立住了脚。

       之所以立住了脚,主要还是因为有了能源。

       宗舒随便指了一个地方,就能挖出石炭。

       随后,又在山谷里挖到了石炭。

       有了石炭,大家都能吃上熟食,夜晚也不至于受冻。

       石炭的发现,一下子稳住了军心。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守住夹山、反攻金人的希望。

       金人与辽人都是骑兵,最善于在野外冲杀。

       辽人在夹山垒起了寨墙,立起了拒马,挖起了壕沟,让金人攻得很是难受。

       其实,辽人守得也同样难受。

       金、辽都难受,而得心应手的反而是第三方:“大宋自愿军”。

       宋人最善守,百年来,不管对辽还是对西夏,宋人打的基本都是防御战。

       对于如何防守,宋人最有经验。

       有了大宋自愿军的帮助,金人进攻处处受挫。

       辽人只起到了辅助作用。

       如果不是“大宋自愿军”,辽国早就没有了,契丹也早就灭亡了。

       人家大老远地从大宋跑到这里做什么?这是在帮助辽国。

       每当吃着烤羊、晚上温暖入睡之时,萧小小更是会想到宗舒。

       宗舒,这真的就叫雪中送炭。

       耶律大石最后也放下了一切架子,在耶律不才的搀扶之下,亲自向种师道下跪谢罪。

       在宗泽的示意之下,种师道也选择了原谅。

       在与辽军协同配合、共抗金人的过程中,种师道其实已经消除了芥蒂。

       辽、金对峙,比拼的是耐心。

       一个月前,萧小小感到,形势并非她想象的那么乐观。

       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人。二是粮。

       金人围困夹山,散落在各种的辽军溃兵想过来汇合也不可能。

       几个月来,也只有五十多名契丹勇士突破金人营帐,绕过河套沙漠,才到达大青山,归入大部队。

       尽管是一次次挫败了金人的进攻,但第一次血战都会损失不少契丹勇士和大宋自愿军。

       金人损失人,可以从全国调集过来。

       辽人的兵员损失,却无法补充。

       尽管大青山也适合放牧,辽人也有的是马和羊,但毕竟没有其他粮食。

       如果没有其他粮食,只吃肉,辽人的身体一定会生病。

       过去,一到冬天,辽人就会到大宋边境去抢粮。

       现在,辽人根本出不去,金人在外边虎视眈眈,一直盼着辽人出来。

       其实,还有一个途径,那就是从西夏人手中得到粮食。

       西夏人占领了一个好地方,那就是河套平原。

       黄河之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几字形的拐弯,常年的冲积使得这里土肥水美,最适合产粮。

       萧小小派耶律不才出使西夏,请西夏对大辽进行粮食支援。

       西夏很是干脆,干脆利落地拒绝了。

       萧小小明白西夏人的心思,他们的策略就是远交近攻。

       西夏人暗地里与金人也达成了协议,一旦把辽人灭掉,西夏人可以得到原来辽国的一片土地。

       流落在外的族人补充不进来,粮食也运不进来。

       萧小小和他的辽国,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而且,这几天,金人的增援源源不断,金人的营帐绵延开去,几乎看不到头。

       正在发愁时,萧铜匆匆走过来说道:“陛下,金人要撤退!要不要追出去?”

       萧小小这才发现,远处的金人开始收帐起营,一部分人向东疾驰而去。

       “莫非是金人使诈?诱我追击?”萧小小问道。

       “陛下,微臣以为,他们不是在使诈。离开的那部分金人,还没有参与攻击,就走了。”

       萧铜的分析让萧小小心中一喜,难不成,金人的后方出现了情况?

       “陛下,宗少爷说过,他要去捅金人的屁股眼,”萧铜又观察了一下道:“一定是宗少爷,他把金人打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