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天空,似乎显得格外低。

       太阳好像比平日近了很多,毒辣辣地照下来,让人透不气来。

       就算是躲在阴凉里,也是汗流不止。

       已经有好几个值守的船工晕倒了。

       于是徐兢吩咐,值守换班的时间缩短一半,以免再有人晕倒。

       终于熬到了太阳从海平面落下,大家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难熬的白天,总算是过去了。

       月亮升起来了,在海上投下一片白光,反而让大海看起来更加深邃和神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时,珠珠在干什么呢?

       萧小小在夹山是不是想着自己?

       完颜萍是不是正在恼怒,在对自己咬牙切齿?

       赵元奴轻轻走过来,如同一只猫。

       “元奴,我们被困在海上,害怕吗?”宗舒笑问。

       赵元奴偎在宗舒怀里说:“公子,你的本事大得很,奴家相信,你一定会有办法的。”

       宗舒的信心大增,朝远处吼了一嗓子:

       “掌灯!”

       曹宗申拿出火柴,点亮了一盏汽灯。

       随后,曹宗申在汽灯下一抽一送,往里面打气。

       不一会儿功夫,船上亮如白昼,比月亮的光线还要强烈。

       除了曹宗申,所有人都惊了。

       牛皋、吴非等经常跟随宗舒的人,也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灯。

       他们见过最强的光线是宗舒研制出来的照明弹。

       现在这盏灯的亮度仅次于照明弹发出的光线。

       照明弹的亮光持续时间不长,而这盏充气的灯,光亮平衡且持久。

       至于徐兢和他的船工们,更是没有见过这么亮的灯。

       天啊,这简直就跟太阳一般!

       他们见过最大的蜡烛,还有在汴梁里鞭炮烟花齐放的时候,也没有这么亮堂!

       光线强烈得让人不敢直视。

       此人被那么多人尊敬为“宗师”,果然有他的独到之处。

       这盏灯是宗舒让大宋科学院最新研制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灯就是煤油灯的升级版,只是工作原理和灯具构造不相同罢了。

       汽灯在装上煤油以后,还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

       与煤油灯不同的是,汽灯没有灯芯,它的灯头就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石棉做的纱罩。

       汽灯的上部还有一个像草帽檐一样的遮光罩。

       汽灯由于是汽化燃烧的原因,照射出来的灯光是白晃晃的,亮度非常高。

       一盏汽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的范围都照得通明。

       之所以搞出汽灯,是因为条件已经具备了。

       刚刚搞出来的东西,宗舒当然得首先试用,于是就拿了两个让曹宗申带上。

       宗舒并不知道这玩艺有什么用,只是感到在夜里肯定用得上。

       吴非、牛皋、徐兢等人都待在甲板上,看着曹宗申点起的灯,都在猜想宗舒到底想干什么。

       “有这么亮的灯照着,这是稳定军心之举。”

       牛皋不管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军事。

       吴非想了想说:“不仅仅是稳定军心,还有报信的作用。如果有过往船只,一定会看到这里不同寻常的灯光。”

       徐兢听后兴奋起来:“吴舍人,太对了!这灯,不就是灯塔吗?”

       吴非说道:“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温州港的灯塔,可能让远航的船找到回来的方向。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哈哈,也许,有深入大洋的船队回归,首先就来到这里。”

       牛皋此时对吴非佩服不已,难怪宗师说吴非就是一个天生的战略家。

       吴非对问题的认识比别人的确要高一点、深一层,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吴非和李少言曾暗地里较劲,看谁能猜出宗舒每次行动的意图。

       每次最接近的,都是吴非。

       宗师大晚上的,亮起这么亮的一盏大灯,肯定不是闹着玩的。

       宗师这就是在自建“灯塔”,让远处的航船主动靠过来。

       这样一来,大家都得救了。

       这么一想,白天压抑了一整天的心情,终于是放松下来了,几个人有说有笑地来到宗舒身边。

       宗舒和赵元奴之间的事,大家都很清楚。

       宗舒与赵元奴之间**摸抓什么的,也不回避。

       大家反而认为,宗舒这个人比较随意、随和,把大家都当作兄弟来看。

       “宗师,我怎么就想不出这么好的办法来呢?”徐兢说道。

       宗舒奇怪地看了一眼徐兢,这么说,你知道我的用意?

       “徐大人,我们能想出办法,但无法实施,因为这灯,我们做不出来。”吴非笑道。

       徐兢一想,可不是吗?你就算想让其他的船只靠过来,也得有足够亮的灯光。

       他顶多会在甲板上烧一堆火,这火光和眼前的光无法相比啊。

       难怪,宗舒让大家白天都歇着,到晚上才点灯。

       白天点灯,谁能看得到?

       只有在晚上,这灯光才会更加的醒目,才能让附近的船只看得到。

       有了这汽灯的灯光,一下子将求援的信号扩大了好多倍。

       徐兢说出了吴非的想法之后,宗舒说道:

       “这灯,不是让其他船只看的。因为这里,应该是位于福建道与两浙道之间,既没有港口,也没有大的城镇,那就没有大的海船从这里出海。自然,也不会有归来的海船。”

       徐兢一听,刚刚红润的脸色,转瞬间就马上变白了,在青色月光和白色灯炮的映照下,更加显示出一种绝望。

       难不成,宗舒点这个灯,就只是为了稳定一下军心!

       刚才,宗舒没有骗自己。

       自己在高丽与大宋之间往返,海上之事经历不少。

       这一片,的确没有什么海船出入。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南方来的贸易船。

       但大宋的贸易船只一般就到广州港。越往北,用于贸易的海船就越少。

       吴非没想到自己还是猜错了。

       与徐兢的反应大不相同,吴非反而是兴奋起来:

       “宗师,一定是想到了其他更好的脱困办法!”

       “我也不敢肯定这方法行不行,就看今晚的运气了。我并没有想到脱困的办法,只是想抓鱼,解决粮食和淡水问题。”宗舒淡淡地解释道。

       原来,点灯,是为了抓鱼?

       点灯,抓鱼,这两者,十竿子也打不着啊。

       看徐兢不相信的样子,宗舒说道:“徐同学,你见过飞蛾扑火吗?”

       我的天,你抓的是鱼,不是蛾好不好?

       徐兢感到,宗舒并非传说中的那么神奇。

       吴非忽然感到,宗舒的用意了,禁不住脱口而出:“宗师,难道,这海里有,飞鱼?”

       宗舒像不认识吴非一样盯着他:“吴非,吴不是,你竟然,知道飞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