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是蔡邕这十年来,最难忘的一夜!

       他自己从未想过这些底层百姓的困苦,因为也想不到。

       自小接触的人便是非富即贵,官宦子弟。即便是家中的那些仆役,他们在蔡府的照顾下,也是生活的很好。

       然而,这西北之地的百姓,蔡邕从来不知道,也从未去过凉州。

       那种不当兵没有出路的思想,根深蒂固!

       西北边鄙之地,文学根本不存在底层贫苦百姓的脑海中。

       况且,中原腹地的寒门子弟都已经如此凄惨了,更遑论西北这地方的寒门子弟?

       而当兵打仗,拿的是命换来的钱财。每一次战斗,都伴随着无数人的死去。

       边地无宁日!

       这是自大汉朝建立以来,直至今日,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件事。

       打跑了匈奴,来了鲜卑,来了西羌、乌恒,北方边地到处都是胡虏。

       即便是和平时期,没有大战爆发。但在那漫无边际的边境线上,汉军戍卒依旧再与胡虏交锋,只不过不为人知罢了。

       他们所为的只是那莫须有的建功立业,封侯拜爵罢了!

       汉承秦制,独独没有继承秦朝的耕战军爵制度!

       毕竟秦朝还有着武安君这种自底层士卒,一步步走上巅峰的人物。而大汉,除去开国将领来,没有一人!

       他们最多也只能到达军候一职,再往上的司马、校尉,都被世家子弟、官宦子弟占据。

       因为这些人都读过书,识得字!

       大汉帝国时值今日,并非一蹴而就,早已病入膏肓啊!

       神仙难救!

       独自躲在车厢中,蔡邕思考了足足一个夜晚。

       也明白了与自己同为当世大儒的郑玄,到底是何想法!

       圣人曾言,有教无类!

       自己先前一度言及钟元常眼高手低,可现在看来,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非英智之才,自己都看不上眼,哈哈哈~

       可笑啊!

       随后几日,蔡邕再无怨言,每日除去吃喝,其余时间都躲在车厢中,翻看着随身携带的书札。

       自己藏书万余,只可惜尽在陈留圉县老家存放。毕竟远行千里,携带委实不便。

       希望,日后能够有机会取回这些藏书吧!

       这一行,便是六日功夫,抵达武关!

       武关,作为关中的南大门,高诚自然不会轻视。足足三千精锐士卒,驻扎在此,拱卫武关关城。

       出了武关道,蔡邕便见到了这座不下于虎牢关的南北要塞!

       武关关城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加固,最高处足有十五米之高,俨然已经超过洛阳城部分城头。

       更兼关墙依山而建,左右悬崖峭壁耸立,旌旗摇摆。

       关城城门打开,一名校尉打扮的汉子带兵上前。傅燮、钟繇二人,也已是出了车架,领着几名亲卫靠近。

       “武关都尉韩五拜见将军!”

       “韩都尉不必多礼,本将奉命出行而归,都尉还需速速开关!”

       傅燮点了下头,冲着韩五说道。

       韩五应诺一声,然后说道:“将军,礼不可废,还请将军出示印信、关防文书!”

       傅燮嘴角一抽,冲着身边亲卫使了个眼色。

       亲卫当即策马而回,至车架旁取出关防文书。

       随后,傅燮解下腰间随身佩戴的印信,连及文书一同交给韩五。

       韩五只是略作检查,便还给了傅燮,口中还带着歉意说道:“傅将军,职下也是无法。君侯组建了宪兵,督察军纪军法,还望将军海涵!”

       “宪兵?”

       傅燮疑惑的嘟囔了一声,接过印信,也不再管这件事。

       毕竟,自己早已经不再担任中护军了,军法军纪轮不到自己插手。

       通过武关,其后便是坦途大道,要不了三五日功夫,就能抵达长安城了。

       此时,长安城中,高诚也在观阅宪兵的成效。

       跟后世宪兵一样,为的就是督检军法军纪,属中护军统辖。

       现在的中护军由凉州庞氏子弟庞恭,这人标准的西北汉子,外貌雄壮而又不失英气。

       可以说高诚自个都有点羡慕这家伙,谁让自己身型略显消瘦呢!

       毕竟,每个男人,都想要拥有八块腹肌啊!

       话虽如此,可庞恭能够坐上中护军这等重要的位置,并非仰仗着高诚的看好。其自身亦是熟读兵书,在军中这一年多来,也学到不少。

       比起一同进入将军幕府的尹奉、李敬、梁宽、赵衢四人,显得更加出色。

       冀城本七大世家,可姜家早已毁于战火,只余下孤儿寡母两人。姜家旁支又分散开来,根本没有拿的出手的人物。

       姜叙今年才不过十四岁,等到明年高诚就打算把这位妻弟带在身边,好好培养一下。

       杨家嫡子杨阜,年岁比姜叙还要小一岁,根本上不得战场。

       其余的便是赵衢、庞恭等五家嫡系子弟了。

       李敬粗犷有力,只是不好习字读书,最多一陷阵之将而已。赵衢、庞恭、梁宽三人倒是文武全才,可惜赵衢、梁宽二人比之庞恭还是差了一筹。

       尹奉的话,貌似更加喜欢处理政务。军中闲杂事务,现在几乎都交给了李肃、尹奉二人。

       凉州这一代小辈里,出色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而偏偏关中又刚刚平定,关东蓄势待发,眼看大战将起。不知胜负的情况下,关中士族也不敢冒然将子弟送至征西将军幕府。

       唉~人才不足!

       这便是高诚眼下最大的困境。

       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就无法调换辖区内的官员。事到如今,各州郡之内,使用的依旧都是以前朝廷任命的官吏。

       而仅仅更换郡守,用处并不明显,牵制太多了。

       只有打赢这场关东与关西的战争,自己势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宪兵,就是高诚祭出的法宝。

       军纪永远都是提升军队战斗力最显然的法子,只要军纪足够好,哪怕是一群老百姓,也可堪一战。

       自古以来,军纪败坏的部队,从来没有什么好结果。

       眼前,这几乎堆成一座小山的竹简,便是一月内宪兵的成果。

       有聚众斗殴,有欺凌百姓,有奸**女,有肆意杀人,甚至有杀良冒功之辈!

       这还都只是严重的,轻微事件更是多不胜数。

       杀是肯定不能杀!

       眼下军队刚刚经历洛阳之战,士气还保持在昂扬状态。大战来临,自己可不能自毁军心。

       不过,赏罚分明,也务必到位!

       聚众斗殴,杖责。

       欺凌百姓、奸**女、杀良冒功,坏吾军名者,一律剥爵,编入轻兵营。

       轻兵营,也就是敢死队,一旦干仗,他们就是冲在最前面的炮灰!

       此外,军纪的事情,高诚也想好好修改一番。

       十七禁令五十四斩!

       多是用于战时,而平常时期,基本上是由将领一言而决。

       这很不好!

       或许将领心情好,升了官爵,说不定再大的罪都能网开一面。也或许将领心情不好,稍微一点小毛病都会落个枭首的结果。

       战时法令,高诚打算依旧沿用十七禁令五十四斩。而平常时期,必需再准备常时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