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归美,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这次送来的信中,除了说明情况,还拜托了两件事,一为设备制造加工,二为寻找植物胶料。

       是以冷静下来,李二第一时间查看了送来的设备及生产线模型,然后亲自送到将作监。

       制造是有难度的。

       现代社会看来极其没有技术含量的破碎粉碎搅拌设备,对于当下的技术水平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工匠们从未制造过类似的设备,也从未想过要制造这样的设备。

       对此,李二是不管的。

       作为上位者,他就一句话,不论如何,抓紧时间把东西拿出来。

       再加一句,做不好滚蛋,做好了,升职加薪,重重有赏。

       相比之下,植物胶料就简单多了。

       这东西是用来替代面粉增加纸浆粘稠度,保证纤维分散悬浮性能的。

       也就是后来的纸药,只不过一般关于造纸术的资料记载中,少有提及。

       古法造纸中抄出的纸张之所以可以堆叠,不怕粘连无法分页,靠的就是这个。

       而这东西严格来说,并不一定非要是植物胶,动物胶也是可以的。

       尽管信中没有解释这么多,李二也不太清楚这些,但实现起来很容易。

       不就找些树叶熬制成汁么,这事简单,交给司农寺的人便好。

       司农寺,有的是各种植物,也认得很多种植物。

       实在不行,大不了就往全国各地去找,别说区区几种,便是几百上千种,也能弄出来。

       而这个时候,骊山脚下,闲着没事,陈远已经开始对芦苇蒿草下手。

       那些杂树灌木竹子,也是取材对象。

       效果也不错。

       造纸是都能造纸的,只是性能不同而已,比如草纸跟竹纸,肯定就不一样。

       草纸绵软,韧性好,而竹纸脆,容易破碎。

       提取出来的木质素,也有区别,首先颜色不同,其次,燃烧的热效果似乎也不同。

       不过仔细想想也对,烧草跟烧木头还不一样呢,草色跟木色也不同,要是颜色一样,燃烧效果一样,那才奇怪。

       更新的造纸术也试验过了。

       效果也很好。

       根据查到的资料,纸药有黄蜀葵,杨桃藤,猕猴桃藤,等。

       仙人掌似乎也可以。

       这些他都在寄出的信件中提及了。

       可现在这里好像都没有,那怎么办呢,自然就是随便弄了。

       植物胶嘛,什么植物还没个胶?

       废水处理回收的白泥沉淀,也作为填充材料,加入到纸浆中。

       这样效果就好多了。

       由此而成的纸浆,牛奶一样,更加粘稠,更加洁白,做成纸,白度提升,韧性好,吸水性也大幅度降低,书写性能大幅度提高。

       还省料。

       因为填充料在原料中的占比,可达近四分之一。

       有趣的是,木质素作为辅料添加进混凝土中,的确拥有很好的效果,而作为造纸填充料的白泥,可以做涂料,俨然就是现成的腻子粉。

       要是把两种搅拌在一起往墙上抹,效果就更好了,绿色的,棕色的,黄色的,那是更具视觉效果,也更环保的腻子粉。

       ……

       日子就这么平静的过着。

       造纸的事情丢开,陈远跟着学起了卧箜篌制作。

       这是宫里派来的师傅,家学渊源,往上好几代,都是负责制作宫廷乐器的。

       要说学好,自然是不容易。

       毕竟这年头学个木匠,也得先当上好几年的学徒,练好基本功。

       可他要的并不是学好,而仅仅只是学会。

       简单来说,他知道怎么做,各环节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就够了。

       真要自己动手制作一架精品卧箜篌,抱歉,他从未想过,也不需要。

       也因此,这事挺简单的,三天就搞定了,留下的,是一架师傅们眼里不合格,在他眼里却十分高大上的卧箜篌。

       接下来就是开厂了。

       前期准备工作沈馨已经做好,很简单,就是注册一家专门从事乐器制造销售的公司,然后请人,租厂房,置办设备。

       几个有着丰富箜篌制造经验,常年从事弦乐器制作的老师傅带领下,卧箜篌的复制也已经顺利展开。

       说实话,做出来了。

       而且东西还不错,并不比古时的差。

       因为单纯就制作而言,这东西对于现代工匠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

       非要说欠缺一点什么,大概就是底蕴了。

       就好比造纸。

       造纸本身没什么了不起,可一说古法造纸,那一下子格调就上来了。

       那时造纸就不单纯只是造纸,而是文化,是传承,是正统。

       这卧箜篌也一样。

       如果全都是现代工艺,没点古法传承,怎么能高级起来,怎么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

       这东西,别说有,就是没有,编也得编出有啊!

       这世上,不少人愿意为古老买单的,相当一部分人眼里,古老即优雅,古老即高贵。

       否则也不会那么多东西往上面靠,没有历史也非要虚构出历史。

       也因此,该沟通还是要沟通的,该改也得改。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让这东西从纯粹的物件变成文化载体。

       这样才能身价倍增。

       等到这事搞定,一看设备还没到,便干脆把挖掘机开了出来。

       这东西厉害。

       虽然看上去没有锋利雪亮的犁组,可那连树根都被轻松挖起的力道,那恐怖的挖掘效率,依旧震撼人心。

       就靠着这玩意,水车系统配套的蓄水池,硬生生被扩了一大圈,开荒过程中难以处理的树根,也迅速被无情拔起。

       鱼塘,更是一天干出两亩多。

       这还是在技术并不熟练的情况下。

       然后一天两亩多,一天两亩多,很快他名下便多出一票小鱼塘。

       小鱼塘,塘边种草,植桑,再架上水车,挖通与灞水之间的渠道,这样水就活了,有生态,有增氧,完美不敢说,至少不差。

       关键是好打理。

       相比那种十亩以上的大塘,这种两三亩一个的水塘既不算很小,喂养捕捞清淤又都很方便。

       而直到这个时候,李二交由将作监制造的设备才终于好了,司农寺这边,也收集熬制了上百种植物汁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