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冬天虽不如北方那么寒冷,但配合cháo湿的气候后也十分yin冷,所以在南下时袁世凯曾给北洋军陪了足够的冬衣。手打吧手机小说站点那个北洋军官看到飞机临头时,在指手画脚的大骂一通后就慢悠悠的朝着一处掩体走去。自北洋军退到武昌后,不止是国社军的炮兵,就连空军也经常飞过来光顾,久而久之北洋军的人也就对飞机相当了解——————毕竟总是飞到自己脑袋上下蛋不是?
就像一个老兵说的一样。
“别看这些飞机飞的猖狂,我们也确实拿他们没什么办法,但他们其实除了侦查外也起不了什么作用。那些手榴弹?看着是ting吓唬人,但十个手榴弹绑在一起也不如一个75mm炮弹的威力大,飞机过来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一躲máo事情都没有。”
没错,10颗手榴弹捆绑在一起也不过一公斤tnt而已,只能说比37mm步兵炮的威力要强一些,而75mm口径的山炮野炮哪怕是最轻的也有5、6公斤重。
一枚75mm的山、野炮炮弹只要不被直接击中都不会有什么危险,装yào量不到一公斤的集束手雷又能算的了什么?
等到两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和六架高德隆飞机组成的飞行编队飞到军官头顶时,这个北洋军官已经慢悠悠的走进了一个用沙袋堆出来的防空点里。
别看这个防空点是用沙袋堆出来的,而且里面的空间很小,不过沙袋构成的保护层如果只是防御集束手雷的话是绝对够用的——————可问题如果是用来防御100公斤级的航弹呢?
“今日万里晴空,是个适合飞行的好天气呢。”在两千米的高空上,担任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机长的德国教员马克西米连.施莫林对轰炸机上的其他机组成员大笑道。“林,秦那里瞄准好了你就按下按钮。”
说实在的,当伊里亚?穆罗梅茨被组装完成时,施莫林甚至不相信这架飞机能飞上天。毕竟相对于其他体型“娇小”的飞机而言,伊里亚?穆罗梅茨实在是太过庞大了。但是当伊里亚?穆罗梅茨被4座引擎带上天时,施莫林却是最ji动的一个,毕竟作为一名飞行员能驾驶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实在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如果飞机上没有那个讨厌的俄国人的话?
德国是同盟国的领导者,俄国则是协约国的主要成员国,两大阵营正处于敌对状态中,这种情况下德国人讨厌俄国人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何况现在俄国人正在东线战场上给予德国极大的压力。
具有“蒸汽压路机”称号的俄国巨人像有魔力一样的着欧洲,在军事计划的棋盘上面,俄国以其地大人多而被视为庞然大物。尽管它在对日一战中丢脸出丑,但是只要想起俄国“压路机”,法国和英国就感到心宽胆壮;而德国人因害怕在他们背后的斯拉夫人而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虽然俄国陆军积弊甚多,声名狼藉。虽然把拿破仑赶出莫斯科的是俄国的严冬而不是俄国的陆军。虽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陆军曾在自家土地上吃了法、英两国的败仗。虽然土耳其在1877年的普列文防御战中已经挫败俄军,只是后来因为众寡悬殊而告失利。虽然日本已经在满洲击败过俄军,但俄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仍然流传一时。哥萨克骑兵冲锋,杀声震天,凶悍残忍,在欧洲已深入人心,所以报刊的艺术家们在1914年8月能够置身俄国战线千里之外而以令人máo骨悚然的jing工细笔刻划出这样的画面。人们对俄**队已形成一个概念,那就是哥萨克加上不虞耗尽的数以百万计的身强力壮、驯服听命、视死如归的灰sè牲口。俄国陆军为数之大,令人咋舌,光是常备兵力就已经达到一百四十二万三千人,一经动员征召,便可增加三百十一万五千人。此外还有一支二百万人的地方军和可以征召入伍的后备力量,因此可供使用的兵员总额就可以达到惊人的六百五十万人。
——————当然,我们都知道俄国并不像外表显现的那么可怕,但是欧洲人却并不清楚这一点。何况俄国人在欧战时的表现也并不是那么糟糕,至少在对付奥地利人和土耳其人的时候还是经常获胜的,虽然这和两者比俄国人还废有关…
不管怎么说,在压路机的神话破灭前,德国人对俄国人还是很重视的,这也使得德**人出身的施莫林很敌视在机舱内充当观光者的那个俄国人…
而在机舱内,西科斯基的助手谢苗诺夫虽然对施莫林的敌视心知肚明,但依然兴致勃勃的在飞机上俯览着位于地面的武昌。
西科斯基的伊里亚?穆罗梅茨要超过同时代的任何飞机,这点谢苗诺夫自然是心知肚明。但是伊里亚?穆罗梅茨能不能在实战中胜任,这点无论是西科斯基还是谢苗诺夫都没有信心。
毕竟现在欧洲虽说战云密布,但终究还是没有真的发生战争,西科斯基他们也不可能架着飞机飞到德国境内进行投弹——————西科斯基要是真敢这么做,第二天绝对会被俄国政fujiāo出来。
所以临行前谢苗诺夫和西科斯基已经商量好,在两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到货后,如果那个姓严的中国人只是用他来训练飞行员,或者是拆解研究机体的话,那么谢苗诺夫就尽可能快的回到俄国来。毕竟在获得大笔资金后西科斯基已经准备对伊里亚?穆罗梅茨进行大规模的升级,这个时候谢苗诺夫这个助理是必须在场帮忙的。
不过如果在组装后那个姓严的军阀就将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用于实战,那么谢苗诺夫就要想方设法的hun上飞机,然后观看一下伊里亚?穆罗梅茨的实战效果如何。
这也是为什么施莫林会看谢苗诺夫不顺眼的另一个原因,虽然施莫林是个德国人,但是在中国居住了两年多的时间后,施莫林已经有点把中国当作第二祖国的意思。事实上不止是施莫林,其他的德**官和工程师也差不多都如此,如苏尼尔这些最早来到中国同时也是最早跟随严光的德国人甚至已经加入了中国国籍。所以当施莫林得知谢苗诺夫上飞机只是想看看伊里亚?穆罗梅茨的实战效果如何后,施莫林就本能的反感起了这个俄国人,这个时候在加上德俄两国的关系,施莫林就更看这个俄国人不顺眼了。
不过虽然施莫林看谢苗诺夫不顺眼,但谢苗诺夫却并不将施莫林的敌视放在心里。对谢苗诺夫而言这次的飞行仅仅只是看看伊里亚?穆罗梅茨的实战效果如何罢了,等到测试结束后,自己就要等上客轮踏上返回俄国的旅程…
“不过,没想到米哈伊尔说的并不是胡话,那个姓严的中国人确实是很奇怪…”
虽然谢苗诺夫并没有到四川去看过,不过严光明显不同于这个时代中国人的举止还是给谢苗诺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那些在谢苗诺夫看来可以称得上是欧洲二流水准的陆军。顺带一提,在谢苗诺夫看来俄国陆军是一流,与英法等国齐平,奥匈、奥斯曼和意大利是二流,那些在欧洲排不上号的效果是三流,而德国陆军则是超一流——————英法对俄国的最大期待仅仅是在那些吃苦耐劳而且不怕死的灰sè牲口身上,至于俄国陆军的素质?哈~哈~哈~哈~
就在谢苗诺夫这么想着的时候,飞行编队已经飞临了武昌城的正上方。
“长官,我这里已经准备就绪。”
机舱内,专mén负责观瞄的秦山大声道。
“很好。”在让伊里亚?穆罗梅茨飞的更平稳后,施莫林对着负责投弹的林夕虹道。“林,等秦的命令。”
“明白。”说着林夕虹将手指放在了电钮上,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电动投弹器的飞机,在配合了轰炸瞄准具后,进行轰炸任务时不但准确而且方便。
等到林夕虹示意自己明白后,cào作轰炸瞄准具的秦山倒数道。
“5、4、3、2、1、投弹”
在听到投弹两字后,林夕虹按下了按钮。
虽然稍有延迟,不过在轰炸机腹部的弹仓还是很快打开,而在弹仓内挂载着的4枚100公斤航弹也快速落向地面。
在注意到施莫林机组的举动后,另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上的机组成员也紧跟着投下了飞机上的炸弹——————这一次施莫林他们并没有专mén的作战任务,所以投弹的话想投在哪里都可以。
(请自行想象炸弹掉落的声音…)
在8枚航弹外加数十枚集束手雷被扔下的时候,已经自行隐匿到防空点里的北洋士兵们还没有察觉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不过很快…
“轰…”
刚刚那个躲在沙袋后面的被北洋军官本来以为这次的轰炸很快就会结束,所以在躲在沙袋后的同时也已经做好了出去的准备。只不过就在比往常要剧烈许多的爆炸声传来时,他却突然觉得有一股气流传了过来。
“这个…”
还没什么感觉,军官就看到自己xiong口往上的身体部分突然飞了起来,而剩下的那一部分却在散落着内脏的同时被震飞的沙袋撞飞了出去。
“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爆炸在外面而自己在里面,防空点的沙袋不但会被爆炸的气流吹飞,而且就连自己也会变成这个样子?
还没等半空中的军官想明白这个问题,在落在地面的同时,他也失去了全部意识。
除了这个军官外,因为空隙而躲进防空点的其他官兵也有很多,而在航弹落在防空点周围后,虽然并不是每个北洋官兵都落的和军官一样的下场,但绝大部分官兵在航弹的威力下还是非死即伤。
——————————
在听到飞机引擎的轰鸣声时冯国璋和段祺瑞并没有怎么当回事,因为这样的轰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要上演个十多次。再加上现在冯国璋他们所在的并不是那个显眼的都督府,而是另一个并不显眼,同时也是深埋于地底的司令部内,所以冯国璋和段祺瑞完全不需要担心空袭的威胁,哪怕国社空军的人知道他们所在的位置也奈何不了他们,毕竟国社空军所使用的集束手雷威力实在是太小了。
然而随后没多久,躲在地下司令部的冯国璋他们先是听到一阵异于往日的爆炸声,接着没多久两三个军官就跑了进来。
“怎么回事?除了什么事?”
如果是潜江之前,看到这几个军官这个样子冯国璋和段祺瑞或许还会训斥一下子,让他们知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sè是什么样子。
不过因为最近连战连败的关系,看到部下这个样子冯、段二人居然有些慌张,生怕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比如说在宠幸了几个小妾后,身体突然又糟糕起来,现如今已经是卧病在chuáng的袁世凯突然西去的消息…
现在武昌的北洋军能不崩溃,完全是因为有冯国璋、段祺瑞的勉力维持以及袁世凯这个北方强人在做支撑,万一要是袁世凯有个三长两短的话,冯国璋和段祺瑞也只能赶紧抛下军队然后让在北京的家眷收拾细软到租借去躲避一下了…
好在跑进来的军官说的并不是关于袁世凯的事情,而是刚刚的那阵爆炸。
“空袭?难不成这次国社军派了一百多架飞机?”
对空袭多少有些固定观念的冯国璋道,因为集束手雷威力太小的缘故,有一次在国社军轰炸的时候冯国璋甚至是在户外看着空军轰炸的,所以在听到军官们这么说后,冯国璋真的很难想象出了什么问题。
不过等到空军的飞机离去,冯国璋和段祺瑞也从地下司令部里走出来后——————还是没看见什么~~~
武昌虽然不像汉口那么大,但好歹也是湖北的行政核心,也是个有着40多万人的大城市,就算刚刚空军的人刚刚轰炸过,那么点炸弹也不可能让冯国璋一走出司令部就看到什么。
不过等到他在军官们的带领下走到遭到空袭的地区后,看着眼前的一幕,冯国璋却是被惊了一下。
“这是…”
严格的来说,这次空袭造成的损毁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是遭到轰炸地区的损失却是决定xing的。尤其是武昌并不是上海或成都、重庆那种到处都是洋灰楼的城市,很多偏僻的地方都是用泥砖搭成的房屋,所以当那8枚炸弹落下的时候,不少平房甚至是被爆炸造成的冲击bo给吹倒的…
当然,让冯国璋如此震撼的除了那一大片被冲击bo吹倒的建筑外,地上散落的尸体碎片也是原因之一…
在潜江,汉阳、汉口失败后,北洋军虽然减员的很厉害,但至少还是抱有着十多万军队的数量,哪怕其中相当部分都驻防在其他的地方,防备国社军绕路偷袭,不过在武昌城内还是驻有十五万北洋军。
可以说,如今的武昌已经是座军事要塞了。
刚刚的那轮轰炸,虽然因为范围的关系没有炸到多少人,但是被炸到的却几乎都是北洋的军人(战luàn的关系,能跑的多跑了,剩下跑不了的百姓数量还没军人多),而且这些军人绝大多数都是肢体不全的样子…
从军多年,除了欧战外什么样的场面都见过,所以在心惊过后冯国璋就无视了眼前的场景,转而走到了一个被吹垮的防空点旁。
这个防空点是尸体最多的地方,防空点的沙袋也都被吹飞了十多米远,不过最惊人的确实那个炸弹的着弹点似乎是在十米开外的样子…
“我记得国社军的炸弹威力没这么大吧…”
挨了这么久的炸,冯国璋对集束手雷的威力还是很了解的。十多米的距离?这个距离集束手雷根本无法对沙袋构成的防空点造成任何威胁。然而看现在的样子,这个防空点的沙袋却是硬生生被吹飞的,里面躲藏的士兵也是在沙袋被吹飞后直接暴lu在弹片下的…
“弹片?”
冯国璋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在走到一个像是被大刀剁成数块的尸体旁后,冯国璋找到了一块像是炮弹弹片的东西…
仔细的观察了一下这个弹片后,冯国璋朝着周围的一众军官道。
“你们确定不是大炮,而是炸弹?”
现场的痕迹在冯国璋看来,不管怎么看都像是一幅被人用重炮轰击过的样子。
不过虽然这么说,但冯国璋也有些奇怪。没错,国社军的火炮shè程确实很远,远到可以将整个武昌城都涵盖其中。事实上前段时间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干的,只不过最近可能是在储存弹yào所以停止了炮击,不过…
“至少据我所知,国社军内口径最大的加农炮也不过是150mm而已,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吧…”确实,150mm已经算是重炮了里的shè程也能将武昌涵盖其中,不过在威力上…
虽说150mm口径的重炮杀伤力差不多有30到50米,但他通常说的都是弹片的有效杀伤范围而已,在距离十多米远的情况下将沙袋吹飞?这个恐怕需要210mm口径以上的重炮才可以了吧?
当然,国社军也是有210mm口径重炮的,不过那个是榴弹炮,虽然威力上绝对要比150mm的加农炮强,但是shè程上就有点差强人意了,至少210mm口径的榴弹炮,还无法涵盖到武昌城的边边角角来…
就在冯国璋站在那里拿着染满了血迹的弹片mo不着头脑的时候,几个亲眼见到飞机过来的军官却站出来证实道。
“大人,我们亲眼所见,这些确实都是飞机掷下的炸弹造成的。”
没错,他们不但亲眼见到那些飞机扔下炸弹,而且也是亲眼见到那些炸弹发出的冲击bo将周围的建筑全部吹倒,飞shè的弹片也将周围防空点内躲避的官兵撕成碎片…
这种凶残的杀伤力,正是军官们将冯国璋找来的原因。
在他们看来,防空点需要更新换代了,至少目前这些用沙袋堆积的防空点对国社军的炸弹而言肯定是有等于无的。
听到军官的话后,冯国璋到不相信他们会在这件事情骗自己。
何况看到轰炸的人也不止是他们,他们根本没可能骗的道自己。
“不过奇怪了,国社军的炸弹怎么可能这么厉害,这已经不是重炮能理解的了吧?难不成国社军将210mm口径的加农炮,或者是240甚至是280mm的榴弹炮也给搬过来了?”
想到这里的时候,冯国璋自己也有些sè变。
好在这个时候,一个北洋军官突然站出来道。
“对了,大人,这次来的国社军飞机好像有些不同……嗯……应该说其中的两架飞机要比周围的那些过去经常来的高德隆飞机大上不少。”说着这个军官跑出了30多米远的距离,指着地面上的一个小坑道。
“大人您看,这些是那些高德隆飞机扔下的炸弹造成的,而刚刚的那个大坑则是大飞机造成的,不过那种大飞机很少,八架飞机中只有两架是大飞机,剩下的都是高德隆…”
在伊里亚?穆罗梅茨掷下炸弹后,因为炸弹威力太过异常的关系,这个军官曾经用望远镜观察过天空上的飞机。那比高德隆飞机大上不少的伊里亚?穆罗梅茨自然是看的清清楚楚。
“比过去的飞机大上不少吗?”
这下冯国璋到是想明白了,既然飞机大了,那么可以载的炸弹自然也就大了不少…
“该死,那些国社军的家伙本来就很难办了,没想到他们居然又nong来了这种东西…”
看看地上的深坑,只有两架已经这样,要是来个几十一百架的话…
就在冯国璋为此而头疼的时候,飞机上的施莫林和秦山等人却是在庆贺着,就连瞧不起中国人的谢苗诺夫也是一脸笑容,毕竟刚刚伊里亚?穆罗梅茨确实表现的很好。
“不过将伊里亚?穆罗梅茨jiāo给中国人?这个决定真的正确吗?”
看着伊里亚?穆罗梅茨上的中国机组成员,谢苗诺夫再次想起了米哈切尔的话…
就在这个时候,对岸的国社军也已经分别在汉阳和汉口集结,准备对武昌的北洋军发动最后一次进攻。
“所以,现在只差各位师长的配合了…”
在武昌城内,李延年对着李纯等人如是道…。
第二百五十五章计划
在轰炸机编队降落在机场后,谢苗诺夫同施莫林和其他的机组成员握了握手。
“多谢诸位了…”
虽然施莫林等人的轰炸机编队只进行了一次轰炸,不过当一百公斤级的航弹落在地面上用爆炸产生的冲击bo将数十米内的房屋全部吹垮后,谢苗诺夫对伊里亚?穆罗梅茨的威力和作用有了一个很直观的了解。
没错,如果不将作战半径也算入其中的话,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所能造成的杀伤力甚至还不如一mén240mm的榴弹炮,毕竟榴弹炮只需要不停的装弹就可以,而轰炸机在投弹后却需要重新返回机场补充燃料、填装弹yào,何况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每次最多只能掷下8枚一百公斤级的航弹,这还是在减少载重的情况下才能达成的。(210mm口径的重炮弹yào全重只有120公斤上下,虽然重量上比100公斤级航弹重20公斤,但是抛开发shèyào之类的东西…)
可如果一次出击的是十个轰炸机中队呢?十个轰炸机中队,相当于30个三机编队也就是90架轰炸机,如果可以一次出动90架轰炸机的话,那么在进行地毯式轰炸时这个缺点就能得到很好的弥补了,而且轰炸机的准确xing也比重炮强上许多,毕竟轰炸机是在目标的头顶上投弹的…
不过作为一个飞机设计师的助理,在对作战的问题上谢苗诺夫毕竟不能像那些真正的军事家一样看的长远——————当然,这并不是说严光就要比谢苗诺夫强,只不过作为后来人,严光就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高个子一样,知道很多这个世界的人所不了解的事情。比如说远程轰炸机最大的作用并不是轰炸对面最多不过十几公里远的敌人,而是用来轰炸那些在几百公里外的敌国工业基地的…
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的航程在540公里,也就是说作战半径至少有250公里,虽然和后世那些动辄千里的轰炸机差了不少,但在这个时代却已经足够了,何况25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欧洲的话跨越几个小国都没问题了,何况目前严光所拥有的只是基础型号的伊里亚?穆罗梅茨,所配备的也不过是100马力的百眼巨人和140马力的萨姆尔松发动机,等到德国人提供的设备到货后严光就可以为伊里亚?穆罗梅茨配备150马力的日光型发动机,这样伊里亚?穆罗梅茨的xing能就能有一个较大的跃升。
等到1915年7月后严光还可以为伊里亚?穆罗梅茨配备西班牙人所制造的依斯派诺.西扎发动机,这种200马力的发动机不但是当时xing能最好的发动机,而且也很适用于战斗机使用,到1915年12月的时候,英国罗.罗公司255马力的“鹰”式发动机也会投产,只要配备了这种发动机伊里亚?穆罗梅茨的载弹量和航程都能得到极大的飞跃——————不过如果想用来轰炸东京的话,那至少也给nong出像b-29这样的超级空中堡垒出来才行,而这种程度的轰炸机…
不管怎么说,这次轰炸任务对谢苗诺夫来说确实是获益良多,同时也让谢苗诺夫明白发展轰炸机确实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尤其是在欧洲的火yào味越来越浓的情况下,作为俄国人谢苗诺夫不得不为自己的国家考虑,因为如果欧战爆发的话,俄国将要面对的就是欧洲陆军最强国的德国…
不过谢苗诺夫到不怎么会为自己的祖国担心,毕竟当年就连拿破仑在俄国这片苦寒之地也不得不饮恨而走,这也是为什么欧洲诸国会这么mi信俄国的原因之一。
——————————
“再见”
看着谢苗诺夫伸过来的时候,那些刚刚爬下飞机的飞行员也一个个大大方方的将手伸了过去,并且用英语对谢苗诺夫告别。
能在空军担任飞行员的,不但职位上要高于一般的陆军,就连学历也是如此。再加上这个时候中国的第一位飞行家冯如已经因为意外身亡,想要学习先进的飞行经验就只能到外国去找,所以国社空军的飞行员和军官几乎都会一两mén外语。其中主要以德语和英语为主,比较厉害的不但掌握了两mén外语甚至就连法语也掌握了,毕竟现在空军的主力机型是法国的高德隆式飞机。
至于秦山他们会不会对谢苗诺夫登上飞机观察轰炸机的“使用情况”有所反感?他们这些亲手扔下炸弹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说这个将飞机卖给他们的俄国人?
等到谢苗诺夫离开机场,登上一艘前往上海的江轮时,施莫林和秦山他们也在机场上等待着地勤人员重新为伊里亚?穆罗梅茨填装好弹yào和燃料。不过这次伊里亚?穆罗梅茨将会在投弹舱内装好6枚100公斤级的航弹,而不是原来的5枚。
“不过这么做会不会太大胆了些?”
看着地勤人员正在往投弹舱内填装第六枚航弹,秦山有些担心的看着施莫林。
不过施莫林却只是从林夕虹的手里接过了一杯绿茶,然后就无所谓的笑了笑。
“放心吧,秦,最初挂载5枚航弹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那些俄国人的东西不放心吧了。既然第一次飞行很顺利,那为什么不多载一些航弹呢?”
伊里亚?穆罗梅茨载重的最高上限是800公斤,这个数据是在拆除了飞机上的机枪和减少不必要的机组成员后的数据。眼下北洋在湖北一带并没有飞机,那些机枪根本没有用处,多出来的谢苗诺夫也已经朝着码头的方向而去,伊里亚?穆罗梅茨完全可以达到载重的最高上限。
不过伊里亚?穆罗梅茨毕竟是第一次投入实战,很难说在实战的时候伊里亚?穆罗梅茨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再加上施莫林等德国人也对俄国人的飞机不信任,这才导致两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在出动时只挂了5枚航弹。不过现在第一次实战既然已经相当顺利的完成,那第二次出击自然就可以多挂一些了。
“对了,老师,我怎么总觉得你好像和那个谢苗诺夫有些不顺眼啊?”
施莫林这帮飞行员原本都是四川航空学校里的教员,林夕虹他们又都是四川航校出身,再加上施莫林的第一个字又是施,所以林夕虹他们都叫施莫林老师。
至于施莫林和谢苗诺夫两个人的那点事?林夕虹他们又不是没长眼睛,何况呆瓜也当不了飞行员,早在飞机上的时候林夕虹他们就看出来两个人不对付了。
不过当时谢苗诺夫还在飞机上,林夕虹他们也不好多问,如今既然谢苗诺夫已经离开了,林夕虹他们也就想问个明白了。
听到林夕虹这么问,施莫林叹了口气,趁着施莫林叹气的功夫,林夕虹和秦山他们赶紧坐到了施莫林的身边准备听故事。
看到林夕虹他们这个样子,施莫林在苦笑不已的同时也明白自己是非说不可了,于是就将德国和俄国之间的恩怨说了一遍,反正这些也不是什么秘密,只要多关心一些时事就能知道。何况林夕虹他们多少也能知道一些,毕竟现在的四川至少聚集了几千个外国人,平时德国人和英、法两国的工程师也不是没发生过龌龊。
当然,施莫林也有自己的想法。
就如谢苗诺夫会为自己的国家考虑一样,作为退役军人的施莫林心中的爱国情怀绝对不会逊于算是“科学家”的谢苗诺夫。所以很多时候施莫林和其他一些德国人都觉得如果能将中国人拉上德意志战车的话或许是个很好的主意,何况他们那个叫做严光的老板对德国也有很深的好感?
而且施莫林等德国人在四川至少也居住了两三年的时间,对国社军的力量也有了很深的了解。仅占两个省的国社军在中国或许并不是很起眼,但是他所拥有的力量却绝不逊于一般的欧洲小国。如果有一天那个叫做严光的老板能够击败其他对手统一中国,那么在凝聚了4亿中国人的力量在加上德意志的援助后,只要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到1920年德国将同英国决战的时候,中国绝对能拥有不逊于日本,甚至是牵制俄国这个“蒸汽压路机”的实力…
在多想一些的话,如果中国能够出击印度,哪怕只是在那里随便闹一下,恐怕整个英国都不会安生了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一小撮”德国人的想法严光自然是心知肚明,事实上严光也确实对德国抱有很深的好感。不过想让严光登上德意志的战车却是没mén的事情,毕竟严光很清楚在过几个月的时间,或许就会有一颗“邪恶”的子弹干掉某个找死的奥地利大公,接着就是欧战的爆发…
如果说欧战真的如德国人预想的那样,是在1920年才爆发的话,或许严光还真有心登上德意志的战车,然后用大炮和刺刀去夺取中国曾经失去的那些土地。毕竟如果有6年时间的话,严光完全有信心让中国的实力达到法国的层次——————当然海军除外,毕竟战列舰的话除了工业实力,足够的时间也是很必要的。
不过很遗憾,事情并不会如德国人所想的那样简单。如果说现在自己就将国社军绑在德国人的战车上,如果说1920年前并没有发生欧战到还好说,这样自己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增强中国的实力。可如果那个倒霉的奥地利大公真的在1914年,也就是几个月后就被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给干掉了那?那样哪怕自己已经统一了中国,恐怕中国也会被自己带入深渊当中。
毕竟如果欧战爆发的话,无论是俄国还是日本都会趁势发动进攻——————如果只是日本的话到还好说,海军虽然不如日本,但如果只是陆军的话,严光有信心结果绝对能比抗战要好的多,毕竟这个时候的中国和日本还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不过如果在加上一个俄国的话,要知道虽然德国在面对俄国的几百万灰sè牲口时并没有太多的压力,可是严光却是压力甚大啊…
所以等到和谢苗诺夫道别后,严光只是走到正等着地勤人员完成工作的林夕虹等人身边,询问了一下驾驶伊里亚?穆罗梅茨的感想如何就匆匆离开了。
在地勤人员完成工作后,施莫林他们也没多想别的事情就架着飞机重新飞到了武昌城的上空,然后将16枚航弹连带着数十枚集束手雷全部扔到了北洋军的脑袋上。
任务结束后,飞机掷下的弹yào不但误伤了许多百姓,也至少让北洋军得到了上百人的伤亡…
不过北洋军中除了少数有心人外,并没有多少人觉得国社军的轰炸和往日有什么区别。虽说北洋军的素质在中国绝对是最好的,哪怕是学历方面也要比四川强上许多,但是“轰炸”毕竟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再加上冯国璋等人的有意隐瞒,所以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异常的。
在北洋军看来,国社军的重炮可比他们的飞机有威慑力多了…
——————————
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由潜江县而来的大小千余艘船只终于抵达了汉阳和汉口。
在一艘客船上,侥幸活下来的于刚正在对部下们讲解着要注意的事情。
在上次的战役中,作为全班少数活下来的士兵,于刚的军衔晋升了一级,并且在汉口战役他们班的班长挂掉后,补上班长的位置当上了新的班长。
不过说实话,于刚的心里其实并不怎么高兴,因为今天的战役…
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
“今天恐怕比潜江和汉口两场战役相加都要凶险啊…”
虽说于刚的文化程度在国社军中并不高,但是长江天险的名头还是听说过的,何况这个名头还都是在国社军的军官口中听到的?
不过于刚也很清楚,在拿下汉阳和汉口后,武昌已经是最后一战,只要能拿下这一仗,在下去也不会在有什么大的战役了。所以在带着部下们登上客船后,于刚将在岸上时就说过一遍的注意事项再说了一遍,一直说到下面的人都不耐烦了为止。
“让炮兵动起来吧…”
注意到士兵们已经全部登船后,亲临汉口担任总司令的王耀武朝朱庆澜点了一下头。
不久,已经被推入炮兵阵地的数百mén火炮就全部朝着对岸的北洋军开火,北洋军也不客气,在得到日本人的补充后,虽然在绝对火力上北洋军差了国社军不少,但日本制的75mm野炮shè程毕竟不近,虽然对150mm和120mm的加农炮肯定没办法,可如果只是用来对付75mm野炮和榴弹炮的话…
再加上段祺瑞在武昌修建了不少坚固的炮兵工事,所以短时间内北洋军到不算是毫无还手之力。一时之间双方到是有来有往,不过总的来说北洋军还是处于下风,而且因为不少重炮的威力对北洋军的炮兵工事也有很强的杀伤力,所以北洋军的火炮数量正在不断的减少,而国社军的炮兵却并没有太多的损伤。
等到国社军的炮兵已经逐渐将北洋军的炮兵压制住后,已经登船的渡河部队开始朝着对岸航行过去,领头的就是十多艘经过加固的机动船只。
注意到国社军的渡河部队过来后,北洋的山炮部队开始将炮弹砸向江面,因为这次江面上的船只很密集,所以只是不一会的时间,渡河部队居然就已经损失了十多艘船只。
好在长江虽然要比东荆河宽的多,但也不过一公里多而已,所以等到渡河部队损失了几十艘船后,剩下的船只终于抵达了对岸。船上的两个步兵师也纷纷登上了对岸滩头。
“快,快将沙袋全都搬下来。”
跳下了客轮后,于刚对着自己班里的部下大声喊道。
而这时,隶属于北洋军的重机枪已经将子弹扫向了刚刚跳下船的战士。
而在配备了足够的重装备后,渡河部队也不示弱,120mm口径的迫击炮、37mm口径的步兵炮,还有马克沁和麦德森,只要能用上的几乎全都用了上去,只有40mm的榴弹发shè器因为shè程的关系被放在了后面。
因为汉阳、汉口两战李纯部伤亡不小的缘故,所以在安排武昌战役时段祺瑞将李纯的第六师安排在了比较靠后的位置。也因此,本来应该在各自防线的张绍曾等人,几乎全部都凑到了李纯这里。
“李兄,眼下您说应该怎么办?”
在安排好了卫士不让任何人进来后,走进师部的李纯对着自己的本家李延年道。
到了这个地步李延年也不客气,直接将国社军的计划说了出来。
“都督的意思是,趁着武昌战役的机会,将北洋军全部吃掉…”
听了李延年的话李纯他们也不吃惊,如果说在稍早的时候李延年这么说是痴人说梦,那么有他们当内鬼后,这么做却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看到李纯他们并没有为自己的话感到吃惊,李延年有些无趣的撇了撇嘴,不过还是很快将计划说了出来。毕竟如果因为自己而让计划有了什么延误,李延年可担不了这个责任…
“都督的计划是这样的…”
说着李延年将手指在地图上来回的比划着,而随着李延年手指的划动,李纯等人也因为李延年的话而不停的点着头…。
第二百五十六章叛luàn
因为武昌一战事关重大,何宗莲、杨善德等人都亲自坐镇前线,甚至就连年纪最大的王占元也同样如此。就连何宗莲、王占元等中将都这样,下面的人更不必说。何况在北洋军内也有不少袁世凯的死忠,出于对袁世凯的忠诚和对南方人的恐惧,已经有不少北洋将校下定决心一定要守住武昌——————吴鸿昌也是这样想的。
陆军少将军衔的吴鸿昌是李纯部第十二步兵旅的旅长,同时也兼任步兵第二十三团团长。
吴鸿昌出身于陆军大学,是光绪三十四年毕业的第一期毕业生,因为那时已经是1908年,所以认真的讲吴鸿昌并非小站出身,也不能算是袁世凯的嫡系。不过辛亥**后,吴鸿昌却被袁世凯从后路巡防队统领的职位晋升到北洋第六镇担任少将旅长,要知道李纯的第六镇在北洋六镇中虽然不算排名靠前的一镇,但在中国也算是难得的jing锐之师,北洋第六镇的旅长比原来的杂牌军统领强了何止十倍?对吴鸿昌来说,这已经算是大大的重用了。
也因此,吴鸿昌虽然不算是小站练兵出身的嫡系,但对袁世凯的忠心却一点都不比其他人差。此时李纯部虽然是在较靠后的位置,但吴鸿昌还是在第十二旅的阵地上不断巡视着,准备用行动来守卫重用自己的“宫保大人”。
然而就在吴鸿昌不停在阵地上巡视,并且在为士气低落的官兵们打气的时候,一个士兵却突然跑了过来。
“吴旅长,师长有事让您马上过去一趟”
“师长叫我?”
正给士兵们打气的吴鸿昌疑huo的看了他一眼,认出这个士兵是李纯身边的警卫。
“师长有说是什么事要我去吗?”
警卫当然知道,不过在面对吴鸿昌时却装出了一副什么都不知道的表情。
“抱歉,师长什么都没说,只是说让吴旅长您赶紧去一趟。”
吴鸿昌点点头,因为是在众军环绕之下,所以吴鸿昌也没带旅部的警卫跟着自己一起过去。不过在朝师部走的时候,吴鸿昌还是问了一句。
“师长还叫了其他人过去吗?”
因为来的时候李纯没有jiāo代吴鸿昌这么问了应该怎么回答,所以那个士兵在迟疑了一下后只好道。
“除了吴旅长您外,还有吴新田吴团长…”
虽然都姓吴,不过吴鸿昌和吴新田并不是亲属,硬要描述的话,说两个人是仇家反到要更恰当一些。吴新田在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的时候就读于北洋保定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后来转入陆军大学。不过毕业后吴新田的去处要比吴鸿昌好得多,毕业后在北洋陆军任管带一职,相当于营长,虽然不是小站练兵但也算是北洋一系出身。
辛亥**后,吴新田晋升为李纯部步兵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团的团长。
吴新田的为人不好,再加上自认是老北洋出身,一直都瞧不起吴鸿昌这个非北洋出身的家伙,再加上吴新田上面还有个马继增罩着,第十一旅也不是吴鸿昌的第十二旅,所以吴鸿昌和吴新田的关系虽然不好,但也拿他没有什么办法。
所以在听士兵提到吴新田的名字后,吴鸿昌的脸立刻黑了下来——————实际上,平时见面时吴鸿昌都当没看到他的,说到底,北洋出身的吴新田在军内受到的袒护终究要比吴鸿昌多一些,何况真要和吴新田较真,吴鸿昌还很容易会获得一个以权压人、以大欺小的名声。
那个来通知吴鸿昌的士兵是李纯的亲兵、警卫,平时没少听到李纯为处理两人的关系唉声叹气,这也是他问什么要将吴新田的名字说出来的原因。只要他把吴新田的名字给说出来,吴鸿昌自然也就没心情在追问下去了。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将吴鸿昌“nong”到李纯那里,所以明明看到吴鸿昌黑了张脸,但那个士兵还是硬着头皮道。
“吴旅长,我们还是快些走吧,不然一会师长就该等着急了…”
吴鸿昌本来还黑着一张脸,不过一听士兵的话觉得也对,就连忙跟着士兵朝着李纯师部的位置走去。
李纯的师部距离吴鸿昌阵地的位置并不是很远,所以只是一会的功夫吴鸿昌和那个李纯的警卫就赶到了师部。
在走进师部后,师部内的士兵看向吴鸿昌的眼神都十分的诡异。不过这时吴鸿昌心里却只想着吴新田的事,只要想到这个家伙吴鸿昌的心里就一阵憋气,压根就没注意到身旁那些警卫们的诡异眼神。
吴鸿昌什么都没注意到,周围的警卫们自然也松了一口气,毕竟这里是师部的大mén附近,而且还有一些被李纯“请”过来的人到现在都没有到,要是吴鸿昌突然闹了起来被那些没到的人撞见了…
等到吴鸿昌走进了师部的会议室后,他发现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而且各个都是第六师的高层。上到师参谋长,下到团长、团参谋长几乎应有尽有,要是这个时候国社军的大飞机来这里炸一下,那第六师的高层几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不过再仔细一看,吴鸿昌发现吴新田还没有到,这让吴鸿昌的心情好了一些,不管怎么说,能推迟见到那个讨厌的家伙总是让他心情愉悦的事情。
吴鸿昌好歹也是少将旅长,在第六师里仅次于李纯,和师参谋长丁效兰和另外一个旅长马继增是平起平坐的人物,所以看到吴鸿昌走进来后,哪怕是因为吴新田的事和吴鸿昌有些隔阂的马继增也站了起来。
“老吴,你也来啦…”
站起来后马继增笑着对吴鸿昌道,虽然因为吴新田的事情两个人有了些隔阂,但作为上司的总是要庇护下属,不然谁还会听他的?当然,他会向吴鸿昌打招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他的心里有些…
吴鸿昌到是不知道这些,看到马继增和他打招呼,吴鸿昌也有些吃惊,不过说到底他只是讨厌吴新田,对马继增到不是特别反感,所以听到马继增的话后吴鸿昌也笑着回答道。
“是啊。”说着吴鸿昌坐到马继增的身边问道。“老马,你知道师长为了什么事把我们都叫过来吗?”
听到吴鸿昌这么问,其他的几个团长、团参谋长也都侧耳倾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事将还在阵地上部署的他们都给叫了过来。
不过对吴鸿昌的问题,马继增却只是支支吾吾,并没有做出任何回答,好在这个时候吴新田走了进来。
看到走进来的吴新田,吴鸿昌自然是一脸厌恶,原本的问题也不问只是在那里黑着一张脸,对此马继增也只能是苦笑不停…
马继增似乎知道些什么但却不准备说,吴鸿昌看样子也没准备在问,这自然让会议室里的其他人有些失望,不过对战局的担忧还是压倒了这股失望,所以很快会议室的团长、团参谋长们就趁着这个机会议论起了眼下的战事,一时之间整个会议室内都是嗡嗡一片…
好在没多久李纯走了进来,看到李纯走进来,吴鸿昌、马继增和丁效兰以及其他人全都站了起来。
“都坐下吧…”
说着李纯坐到了主位上,丁效兰也坐到了李纯的身旁。
等到所有人都坐下后,还没等李纯开口,吴鸿昌已经开口问道。
“师长,您叫我们来是为了作战的事情啊?”
听到吴鸿昌的话,除了清楚其中内幕的丁效兰和马继增闭口不言外,在座的其他人都看了过来。
不过原本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口的李纯到是大喜过望,在从座位上站起来后直截了当的道。
“多少有些关系。”说着李纯向一旁的一名亲兵耳语了一下,这个亲兵也是知道内幕的人,所以李纯只是说了几句,那个亲兵就已经走出了会议室。
就在众人没nong明白李纯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只是不一会的时间,那个亲兵已经从外面领进了一个普通士兵打扮的年轻人。而在那个年轻士兵走进来后,李纯立即迎了上去。
“师长?”
看到李纯这么对待一个普通的小兵,绝大多数人都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只有吴鸿昌等少数几人觉得有些不对劲。
李纯也很直截了当,在走到那个士兵的身旁后非常直接的介绍道。
“这位是李延年李先生,是国社军军情局在汉口的负责人…”
听到李纯这么说,除了马继增和丁效兰外,吴鸿昌和吴新田等人全都大惊失sè的站了起来,一些明白过来的人甚至直接掏出手枪指向了李延年和………李纯…
不过这个时候,一大批的警卫连士兵也已经从外面闯了进来,并且将枪口指向了吴鸿昌等人。
一直到这个时候,吴鸿昌他们才后悔为什么没带警卫排的人过来,不过其实带过来也没用,毕竟他们不可能将警卫排的人带进会议室来。
看着指向自己的手枪,李纯到不担心他们当中有谁的手枪会走火,脸sè相当平静的道。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相信也明白李先生会出现在这里的原因…”
然而还没等李纯说完,吴鸿昌已经大骂道。
“李纯,你个王八蛋,宫保大人对你不薄,你***居然敢勾结国社军的人”
北洋军内除了吴鸿昌这种受了袁世凯重用的人外,剩下的大多都是北洋嫡系,不少甚至还是小站练兵时就跟随袁世凯的老人,如今听到吴鸿昌这么一说自然也都脸上lu出愤愤之sè。
然而李纯既然敢背叛袁世凯,自然就不怕吴鸿昌的指责,所以听到吴鸿昌的骂声后,李纯仅仅只是淡淡的道。
“吴旅长,你要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啊,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宫保往日虽然待我不薄,但眼下北洋却是日暮西山,我也只好再择良主了…”
听李纯这么说,就连站在他身后的李延年也lu出了鄙薄的表情。要知道李纯和张绍曾他们不一样,张绍曾他们只能算是前清旧臣,加入北洋只不过是在辛亥**满清皇室退位后的事情,和袁世凯其实并没有太多的jiāo情,但是李纯——————要知道,李纯可是在小站练兵的时候就已经跟随袁世凯了,而如今居然毫无羞耻的就…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李延年才会找上李纯而不是王占元他们,毕竟相对于李纯,王占元他们可要有骨气的多。
而在听了李纯的话后,吴鸿昌也气得脸sè发红道。
“无耻…”
不过也有一些人脸sè一变,就连那些掏出手枪的人也都犹豫了起来。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们虽然不能算是君子,但北洋却绝对是一道危墙…
注意到这一点的李纯自然是微微一笑,接着就示意警卫们下了吴鸿昌的枪。吴鸿昌虽然很想拔出枪来先把李纯干掉,奈何此时手枪还在枪套里,吴鸿昌就是想拔也来不及了。至于其他人?一些人已经将枪口垂了下来,至于那些没垂下来的?
不服从的话未必会死,但开枪的话却一定会死。
他们或许有选择前者的勇气,但却未必有选择后者的勇气…
等到警卫将想要拔出枪的吴鸿昌摁在桌子上后,李纯看向了其他人。
“根据严都督的意思,我北洋第六师已经改编为国社军第十六师,同我们一起改编的还有张绍曾将军的第二十师,孟恩远将军的第二十三师,除此以外还有直隶hun成旅和奉天hun成旅,以及鄂军的一个师…”
这就是李纯在亮老底,让那些还没有做出选择的人明白,究竟有多少人参与了这次的事件。
果然,在听到除了第六师外,还有三个师、两个hun成旅共五万人后,除了少数死忠于袁世凯的军官外,剩下的大部分人几乎都选择了“弃暗投明”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他们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这种情况下又何必为袁世凯陪葬呢?何况作为北洋军的上层,袁世凯卧chuáng不起的事情他们也多少知道一些,眼见袁世凯随时都有可能不行…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啊…”
看到这么多人都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李纯满意的点了点头,在命令警卫连的人将吴鸿昌和其他死忠于袁世凯的人都压下去后,李纯再次看向了李延年。
“李先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
“李师长放心,我已经将一部无线电报带入军中,接下来只要等王部长那里的消息再发动就可以了…”
“在下明白…”
——————————
除了李纯这里外,张绍曾、孟恩远等部也都趁着这个机会将下面的部下诓骗到师部或旅部,然后在将那些不愿意跟随他们“弃暗投明”的家伙全部关押了起来。
不过张绍曾和孟恩远他们那里可就比李纯这里简单多了,如张绍曾的第二十师和孟恩远的第二十三师,都是前清时的新军,张绍曾和孟恩远都是前清旧臣,他们的部队里更是没有几个北洋一系的家伙——————到不是袁世凯不想安chā,只不过满清皇室刚刚退位,为了稳定北方的局面他也不好马上就安chā人手下去,等到北方的局面稍稍稳定一些后,国民党又发动了二次**,二次**刚刚摆平,紧随而来的却是国社军北伐,这种情况下他又怎么安chā的了?
至于鄂军的那个师就更简单了,那本来就是黎元洪的部队,和北洋根本就贴不上什么关系,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眼见袁世凯和黎元洪都要不成了,他们真是背叛袁世凯背叛的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所以只是一两日的关系,部署在武昌防线后方的四个师两个旅近六万人就已经全部归属于国社军的麾下,而这个时候还在前沿督战的段祺瑞还一点都不知道,至于后方的冯国璋?他还在为不断送下来的伤兵忙的焦头烂额,光顾着替伤兵们准备yào物,怎么可能管的来前线的事情。
何况冯国璋对前面的那些北洋老将还是很放心的,如李纯,在小站练兵时冯国璋和段祺瑞就看他很顺眼了,毕竟那个时候李纯将他们“拍”的很舒服,不然第六镇统制的位置也轮不到李纯来做。
而且说实在的,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见不到李纯,冯国璋到还真有些想念,毕竟在自己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要是有人能让自己舒心舒心到也是一件快事…
想到这里,冯国璋看向了一旁的shi卫。
“秀山在那里?还在前线那里吗?”
那个shi卫虽然不知道冯国璋在想什么,不过还是连忙回答道。
“李师长现在应该还在前线进行布防工作…”
“这样…”冯国璋点了点头。“你去秀山那里看看,如果他那里不着急的话,就让秀山过来一趟吧…”
为战事cào心,冯国璋也确实是累的一塌糊涂,眼下确实需要有一个人替他缓解一下压力。
只不过就在那个shi卫刚刚领命准备离开的时候,外面却突然传来了一阵sāoluàn的声音。
“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时候冯国璋只以为又是国社军的飞机飞过来捣luàn了,所以发出这样的疑问后,冯国璋让shi卫出去看看。
只不过还没等那个shi卫走出去,一名军官已经连滚带爬的滚了进来。
“大人,不好了,李纯那个王八蛋反了”
“什么?”
——————————
在将不服从的人全部羁押后,李纯在李延年的命令下开始准备了起来——————下面那些士兵们的意见?在这个时代,士兵的意见是不会有人尊重的…
而在准备了一日后,李延年和分布在其他几支部队的军情局成员终于从无线电报中接到了王耀武的命令。根据命令,他们将在一日后起事,至于主要任务则是配合已经在滩头登陆的四个师将北洋军牢牢的拖在这里,并且将给渡河部队造成麻烦的炮兵部队解决掉,必要的时候就是把那些火炮全部炸掉也没关系…
李纯等人也明白他们的任务其实就是让正在和登陆部队对峙北洋军hunluàn起来,然后好让登陆部队趁luàn取势,所以等到一日过后,在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工作后,李纯等部在起事的同时,也开始向前面的北洋军发动进攻——————不需要取得多大的战果,只要让前面的北洋军luàn起来就可以了。
李纯他们的任务完成的还是很成功的,在背后被袭后,前面的几支北洋军部队先是被打的晕头转向,等到得知后面袭击自己的部队就是李纯等部,而且这些家伙已经全都投靠了国社军后,处于前后夹击状态的近十万北洋军几乎全部hunluàn了起来…
段祺瑞和王占元等人虽然都亲自带着部队下去平息hunluàn,但这时国社军却趁势发动了进攻,并且在北洋军全军hunluàn的情况下,一举拿下了最前面的两道防线——————为了拿下这两道防线,国社军在滩头不知道留了多少血,可如今却拿的这么轻易…
在拿下两道防线后,为了防止段祺瑞等人在刘冠雄的掩护下由水路退向其他地方,王耀武还紧急派了两个师的部队在沿岸登陆。
“我对不起宫保大人啊…”
在得知是李纯带头发动叛luàn后,想到当初小站练兵时,李纯这家伙还是自己和冯国璋亲自向袁世凯推荐的,段祺瑞不由得流泪道,一旁已经在卫队的帮助下由武昌城内突围到这里的冯国璋也是如此。
不过看到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个样子,杨善德等人却是急声劝道。
“大人,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我们还是快些突围吧,刘部长已经亲率海筹等舰在江边接应了…”
眼下全军hunluàn,虽然段祺瑞他们已经努力平息了一部分,但这在近十万大军当中却只占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分在国社军和北洋叛军的进攻下已经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事到如今守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摆在段祺瑞他们面前的道路只剩下弃城而走这一条路而已,只不过海筹等舰座位有限,到那时能走的了多少却是个未知数…
只不过听了杨善德的话,段祺瑞却是重重的摇了一下头。
“不,要么不走,要走就必须一起走…”说着段祺瑞看了杨善德等人一眼。“你们到下面去准备一下,我们往华容道退…。
第二百五十七章军法
出于对南方人的空军,武昌的北洋军在防线上也是拼了命。首.发整整五天的时间,国社军在滩头上伤亡了万余人,却连北洋军部署的第一道防线都没能突破。
要知道,虽然在个人素质上国社军还比不上北洋军,但在单兵火力上却至少要高出北洋军几倍,何况还有后面炮兵阵地的上百mén重型火炮支援。(120mm口径以下的火炮是没资格称作重型火炮的,如105mm榴弹炮,很多时候都被称作105mm轻型榴弹炮,日本的105mm加农炮更是干脆被称作了野炮,而在国社军中,120mm以下口径的火炮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的…)
五天的时间伤亡了万余人,这种水平当然没法跟索姆河的英国人比,人家一天就能伤亡近六万,严光这里五天的时间还不到人家一天的五分之一。但这里是中国,不是欧洲那种双方可以拿出上百个师进行会战的地方。在武昌,这种国社军同北洋近五十万人的大型会战,已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场面了。
不过在第一道防线就被挡住了五天的时间,而且还付出了万余人的伤亡,王耀武他们虽然有信心北洋军的伤亡绝对不会低于他们,但也知道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想要在短时间内拿下武昌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在攻坚的过程中就是在损失五万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在意外确实存在…
虽然北洋军在第一道防线挡住国社军五天的时间,而且看他们的情况似乎在挡几天也没问题,不过连日ji战北洋军的注意力也多被集中到了前线上,如果王占元部、杨善德部和靳云鹏部等更是直接被部署在了前线上,在王占元和靳云鹏等人的督阵下哪怕付出了再大的伤亡也不后退。
当然,这么做的代价就是北洋军的伤亡相当的大,不过不说段祺瑞,就连王占元等人也清楚,丢失武昌的后果究竟是什么,所以在同国社军ji战的时候他们到是没计较过什么得失。
只不过就在占据问题,按照段祺瑞等人的预计第一道防线至少还能支撑个三五天的时候,他们的大后方却突然luàn了起来。
前面有攻的正凶的敌军,后面却sāoluàn四起,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糟糕的话,恐怕就只有后面发生的不是sāoluàn而是叛luàn这件事情了…
“李纯、张绍曾、孟远恩他们吗…”
在得知这些人全部都叛变后,段祺瑞和冯国璋相视苦笑。
如果说只是鄂军的那个师叛luàn到没什么,对段祺瑞他们来说,鄂军的部队只能算是杂牌部队,不说部队里的装备,只要人数能满编就已经是件很不错的事情了。至于直隶hun成旅和奉天hun成旅?这两支部队虽然也算是老牌部队,但并不是北洋的核心,何况hun成旅在编制上虽然也有两个步兵团之多,但是炮兵、骑兵和工兵却都被缩编过,如果说一个步兵师拥有的是炮兵团,那hun成旅拥有的就是炮兵营,炮兵如此,骑兵也是如此,所以别看两个hun成旅的人数上和正规步兵师差不了多少,但是真论战斗力的话,两个hun成旅也未必是一个步兵师的对手。
至于张绍曾和孟恩远的那两个师?稍有麻烦,作为前清时编练的新军,张绍曾部和孟恩远部的战斗力并不会逊于北洋军多少,但也仅仅如此…
真正对军心造成沉重打击的,是北洋六镇第六镇的李纯部啊…
在北洋六镇当中,李纯的第六镇虽然无论是士兵的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不算出sè,甚至可以说在北洋六镇中都排不上名号,但作为北洋最核心的力量,北洋六镇已经成为了北洋的代名词。提起北洋的军队,人们最先提起的都是北洋六镇,而不是那些张绍曾、孟恩远这样的非嫡系部队…
作为北洋核心六镇中的第六镇,当其他北洋军得知李纯率部叛luàn时,可想而知这件事情对武昌的北洋军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何况北洋军在武昌的防线都是对外而不是对内的,而被严光收编的四个师和两个旅,除了那两个hun成旅还有鄂军的一个师外,剩下的三个都是在后方的位置…
他们在向前方进攻时,前面的北洋军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而当前面的北洋军想要夺回后方丢失的阵地时,却不得不面对那些坚固的工事,何况李纯等部叛luàn,他们也根本没心思向回攻。不少北洋官兵在李纯等部攻下防线、阵地时,更是直接器械投降,显然李纯等部背叛的情况下,对抵抗南军已经没有任何信心…
至于还在滩头的四个步兵师?原本还拿防线上的北洋军毫无办法的他们,趁着这个机会硬是拿下了头两道防线,和后面的李纯等部对中央的段祺瑞等部形成了夹击之势。
而在纠集部队抵抗无效后,摆在段祺瑞等人面前的仅有三条道路。
一条就是抛下部队,带着少量的卫队突围到江边去,然后搭乘刘冠雄的海军舰艇逃往上海。
这么一来段祺瑞他们的命绝对能保住,不过在武昌的十多万军队却…
第二条就是就地抵抗,不过因为李纯等人叛变的缘故,现在北洋军战心全无、士气大跌,就算就地抵抗恐怕也坚持不了多少时间。
至于最后一条路?带着还能走的掉的部队,向华容道的方向退去,然后向办法退到安徽,然后让还留在江苏的雷振chun部进行接应…
这么做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逃出一些部队来,不多,但至少总比全军覆没要强。而作为全军的统帅,段祺瑞选择的就是第三条。
——————————
在听到段祺瑞说要向华容道退去的时候,冯国璋和王占元他们已经明白了段祺瑞的想法。
“这样…”王占元点点头。“既然这样,我这就下部队去,看看还能拉出多少部队来。”
杨善德和靳云鹏等人也都点了点头,他们都是聪明人,清楚就算自己乘着军舰跑掉了,没了部队北洋也绝对是败定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他们而言最好的下场也不过是席卷细软然后跑到天津或上海的租借去当富家翁而已。
不过如果能够带着部队逃脱北洋军的追击,那么至少还能有一搏之力——————而且手里有兵的话,也能学下李纯,坐镇南京待价而沽…
段祺瑞并不知道此刻杨善德他们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或者说他知道,但是却没时间管那些,对他来说,现在把部队撤出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段祺瑞的命令下,王占元等人很快就离开了司令部,到已经是luàn成一片的各自部队中纠集那些还能指挥的部队向着华容道的方向突围。
看到段祺瑞他们想要突围,无论是前面的国社军还是后面的李纯等部都不可能放过他们,所以在留下了几个师的部队清理那些残余的北洋军后,就派出了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和第五师这四个国社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进行追击。
不过虽然整个北洋军都因为李纯等人的叛变而hunluàn了起来,但最终被段祺瑞带出来的还是有五六万人,这个数量不多但也不少,再加上段祺瑞不时的会留下一两支部队进行阻击,另外还有刘冠雄的北洋海军沿着江边进行支援,所以后面的国社军追的很辛苦。
好在很快四川水师就赶了上来,和正在江边进行支援的北洋海军战在一起,使刘冠雄根本无法chou身照顾段祺瑞的败军。
——————————
“多亏了李师长的深明大义,我们才能用这么小的代价拿下武昌啊…”
在派出了第二、三、四、五等四个步兵师追击逃窜的段祺瑞后,留下来的王耀武和朱庆澜等人再让剩下的部队打扫战场的同时,也在一众卫队的护卫下走到了李纯等人面前。
见到王耀武,李纯等人到是不敢托大,听到王耀武这么说后更是连道不敢。
不过和李延年一样,王耀武多少也有些看不起李纯,所以只是客气了一下后,王耀武就在众人的簇拥下走进了武昌城。
在武昌城内,还有一个让王耀武相当感兴趣的人在。
“黎元洪…”
因为李纯等人起事突然,所以当冯国璋在卫队保护下突围出武昌城时,黎元洪和冯国璋并没有在一个地方。所以在冯国璋突围的时候,也没能带着黎元洪一起走,而等到黎元洪反应过来也准备离开武昌的时候,那个原本是黎元洪部的鄂军却已经在城中找到了黎元洪,并且在黎元洪的大骂声中将他关了起来…
“宋卿兄,久仰久仰…”
走进关押着黎元洪的鄂军都督府后,王耀武对着正被十多个鄂军士兵看押的黎元洪道。
黎元洪是1864年生,到今年也有50岁了,再加上黎元洪曾经是第二十一hun成协的统领,而后又在**党人的簇拥下担任了湖北都督,中华民国副总统的职位,无论是声望还是地位都要远远超于和严光一样都只有20多岁的王耀武。
王耀武就算不称呼黎元洪一声副总统,好歹也要称呼一声黎先生,不过既然是成王败寇…
作为胜利者,称呼黎元洪一声“宋卿兄”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事情了。
而被王耀武这么称呼,黎元洪到也不动气,或者说他也不敢动气,所以在面对王耀武的时候,只是尴尬的笑了笑。
“可是王耀武王部长?”
王耀武点点头,在坐到黎元洪身边的座位后直截了当的道。
“兄弟有件事情要麻烦宋卿兄,希望宋卿兄能帮兄弟这个忙…”
人家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看着只有20多岁,恐怕比自己儿子还要小上不少的王耀武居然大咧咧的和自己称兄道弟,黎元洪的心里除了苦笑也没有其他。
不过眼下自己的家眷亲人都在武昌城内,黎元洪也不敢违背王耀武的意思,要知道虽然国社军在这些方面的声誉一向很好,但也未必就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尝个鲜,所以在听到王耀武让自己帮忙后,黎元洪马上就点头道。
“王部长有什么让兄弟帮忙的请讲,只要是兄弟能帮上忙的,绝不推辞。”
“那就好。”
王耀武需要黎元洪帮忙的也不是别的事情,而是让他用他还没过期的鄂军都督身份让战场上还没有停止抵抗的少部分鄂军士兵停止抵抗,弃械投降。
当然,黎元洪这个鄂军都督的身份说到底也只能在用这么一次了。
虽说严光一向善待投降的人,如巴东和荆州等地的县长,显然就依然呆在原位上。不过像湖北都督这样重要的位置,严光却不可能再让黎元洪继续担任的,毕竟黎元洪和其他人不同,不但在湖北有着极大的声望,而且也是驻留此地多年的地头蛇…
而这个时候能留住自己和亲人的xing命就很不错了,黎元洪也不敢强求其他什么,所以在听了王耀武的话后,二话不说就将在都督府内同样被羁押着的几个亲信叫到身边,接着看向王耀武道。
“王部长,这几个都是我身边的亲信,只要让他们过去说一声,战场上绝对不会再有人进行抵抗…”
王耀武点了点头,然后派了些人跟着黎元洪的亲信——————他到不是怕黎元洪会耍huā样,只不过现在武昌城外依然是枪声一片,这个时候黎元洪的亲信要是穿着一身军服跑了出去,百分之八百的几率绝对会被外面的国社军给拦住,所以派过去跟着的那几个人也算是通行证了。
只不过就在黎元洪的亲信刚刚离开时,一名军官却突然急步走了进来。
“王部长,出了一些事情…”
说着,那名军官还似有似无的看了李纯等人一眼。
——————————
武昌城内的一户民居里,十多个宪兵正将五六个穿着北洋军服,只是在胳膊上帮了个白sè布条的家伙拖出来,跟着他们走出来的则是几个惊魂未定的百姓。
而在外面,几十个同样是胳膊上帮着布条的北洋士兵正想冲破另一群数量不相上下的国社军的阻拦,将那些被宪兵给拖出来的北洋士兵救下来…
只不过…
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北洋士兵只是想将人救下来,而周围的国社军士兵则只是想着将他们拦下来。然而随着时间的增加,双方已经也多了一些口舌之争,这个时候再加上一些肢体上的摩擦,很快双方一百多号人就要擦枪走火了。
而且渐渐的,聚集到这里的双方士兵也越来越多…
国社军或许没看低过这些胳膊上帮着白sè布条的北洋军,然而作为北洋“叛军”这些北洋士兵却在自己看低着自己,在和国社军冲突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比人家低了一头。
只不过看着那几个还在挣扎的同伴,再加上自己一方的人也越来越多,更何况莫名其妙就成了“叛军”的缘故,这些北洋士兵心底也满是火气,所以没多久这股火气就爆发了出来…
等到王耀武他们赶到的时候,现场已经聚集了三百多个双方士兵,不少士兵也都掏出了枪来,而且随着气氛越来越热烈,擦枪走火的可能xing也在不断增多着…
看到这么副场面,王耀武也知道用嗓mén喊肯定是不顶用,所以直接掏出手枪朝着天上鸣了三枪。
“都给我把枪放下”
国社军的人都认得出王耀武这个司令,那些北洋军的人也认得出跟在王耀武后面的李纯等人,所以虽然刚刚王耀武的鸣枪差点让不少士兵走了火,但现场的士兵还是赶紧将枪放了下来。
看到现场的人都将枪放下,王耀武在心里也松了一口气,不过随后还是厉声道。
“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需要王耀武问,很快就已经有人将事情的缘由告知了王耀武。
原来在进城后,因为国社军已经三令五申绝对不许扰民,更不许做出违反军纪的事情。所以在进城后,国社军的士兵到是很安静。再加上军法严厉,不少一身疲惫的士兵甚至就连旁边的民居都不敢进,仅仅只是在民居的屋檐下靠着墙脚坐了下来。
然而李纯等部的北洋军…
那个原来黎元洪的鄂军到还好说,都是湖北人,祸害谁也不可能祸害自己的乡亲吧?但是李纯他们的北洋军却没这个顾虑,再加上冯国璋他们在的时候为了避免北洋军和鄂军发生矛盾,一直都在限制着他们,所以等到进城后,憋了很久的北洋军就难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李纯等部只是起事部队,李延年他们又只忙着起事的事情,压根就没有人想过要告诉李纯他们国社军的军纪。
而在看到北洋军有人擅闯民居,掳劫财务甚至是想要强x民nv时,国社军的士兵很自觉的站出来阻止北洋军的行径,甚至有不少人还跑去通知宪兵的人,因为处理违反军纪的士兵是宪兵队和军法处的事情…
当然,国社军的人会出面阻止北洋军,并不是因为国社军士兵的素质已经高到了一个地步,仅仅只出于“自己都在墙脚下面坐着,凭什么你们就能找大姑娘睡觉…”的心理,不过不管怎么说,国社军阻止多起抢劫、**的行径还是让他们在武昌百姓的心里增添了不少好感。
不过此时摆在王耀武面前的难题,却是应该怎么处理那些闹事的北洋士兵。
没错,根据国社军的军法,敢于犯下抢劫和**罪行的人,都要有掉脑袋的觉悟,但是这些未遂的家伙去并不知道国社军的军法,何况他们还只是刚刚起事的部队…
而就在王耀武还在头疼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犯事的北洋士兵时,远在北京卧chuáng不起的袁世凯,在得知李纯等人叛变,冯国璋、段祺瑞武昌大败这件事情后,也是眼瞅着就要不行了…。
第二百五十八章袁世凯病逝
“这才多一会的功夫,怎么就闹出这么大的luàn子出来?”
不过眼下最让王耀武头疼的,还是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闹事的北洋军士兵。
王耀武已经了解过了,刚刚的那几个北洋军绝对是百分百的坏胚子,他**的在武昌驻军的时候就已经盯上这户人家的那对姐妹了。只不过当时北洋军的战事不利,冯国璋也需要团结下面的鄂军,所以严禁驻扎在武昌的北洋军sāo扰百姓,不然的话说不定哪天夜里这户人家就要遭了他们的祸害。
这次他们会找上这户人家,也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国社军的军纪,再加上自认已经是国社军的人,不需要在卖那些鄂军的面子,所以在想将在武昌城内积累的“相思之苦”发泄出来。
只是没想到在行凶的时候,被那些心中满是“为什么你们能干,我们却不能干”的国社军给阻止,并且jiāo到了宪兵队的手里。
按理来说,对这种坏到掉渣的家伙,王耀武是绝对要秉公处理的。
可秉公处理的话?
要知道在国社军内,**罪是绝对的死罪,哪怕是**未遂也是如此,何况他们犯下的还是更严重的轮*未遂…
如果真的秉公处理的话,哪怕只是将他们jiāo到军法处去,也是百分百的死定了。
可如今这几股北洋军和鄂军才刚刚投靠过来,对他们秉公处理固然会获得鄂军的拥戴,可难免也会让北洋军失心。而且刚刚才利用完他们对付段祺瑞和冯国璋,现在段、冯二人才刚刚跑掉就对他们秉公处理,真的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过河拆桥”这句成语,要知道“过河拆桥”可从来都不是褒义词,哪怕是在“三国杀”里,也只有拆“乐不思蜀”的时候才会让人稍带感ji,其他的时候都只能让人心怀痛恨。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可怕?或许每个人都会说出一样来,可如果说什么最麻烦的话,“谣言”绝对能算入其中。
如果这件事情一个解决不好,让人把“国社军要对北洋军过河拆桥”的话给传了出去——————要知道,现在在外面的战场上,还有至少三四万的北洋溃军在那里正在被国社军缴械,要是这样的谣言传出去了,那乐子可就大了…
何况王耀武现在也有要用到这群北洋降兵的地方,那就是追击溃逃的段祺瑞等人…
在李纯等部发动叛luàn后,王耀武便下令除两个师留守汉阳、汉口外,剩余部队全部渡河。
只不过段祺瑞决断的实在是太快,王耀武才刚刚下令,段祺瑞就已经放弃无法挽救的部队,只带着还能带走的部队朝华容道的方向溃退。而这时渡过长江的国社军只有几个步兵师,骑兵团也因为无法攻坚外加太过显眼的关系全部留在了汉口,这种情况下想要用步兵追击抛下全部辎重的北洋军实在是件困难的事情,何况段祺瑞还留了一些部队沿途进行阻击——————虽然这些部队中很多在见到国社军时就已经相当直接的缴械投降了…
想要尽快追上段祺瑞的溃军,并且赶在前面将他们拦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骑兵。国社军在汉口驻有十多个团近万余骑兵,但是骑兵和步兵不一样,步兵只要带着武器跳上船就可以渡江,可是骑兵却需要将坐骑也跟着带过江去——————要知道国社骑军所乘的战马都是高大的阿拉伯马,想将一万多,哪怕是三五千的骑兵运过江没半天时间是不可能的事情,有这个功夫段祺瑞和他的五六万北洋军说不定跑出多远了,所以王耀武和朱庆澜他们就将目光转向了李纯他们的身上。
北洋军的步兵师配有骑兵团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李纯的第六师就配有骑兵第六团,团长叫王恩贵(史实,第六师的骑兵团长确实是王恩贵,炮兵第六团团长则是张松柏)。
除了李纯部的骑兵第六团外,张绍曾的第二十师和孟恩远的第二十三师也都配有骑兵团,三者相加就是三个骑兵团三千多人。此外直隶hun成旅和奉天hun成旅都配有骑兵营,鄂军的那个师虽然渣了点但好歹也是黎元洪的主力部队,所以也配有一个骑兵营。
在清末的编制当中,骑兵团和步兵团一样也都是三个营的编制,换句话说加上hun成旅和鄂军的骑兵营后,在武昌一带至少有四个骑兵团四千多人的兵力可以动用。
四千多骑兵,想要将段祺瑞的溃军击溃是不可能的,毕竟跟着段祺瑞走的好歹也有五六万人,但如果只是沿途sāo扰,或者是跑到段祺瑞他们的前面进行拦截的话…
本来王耀武已经准备下令让李纯等部的骑兵出击,谁知道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早知道会这样,我当初就应该直接下令让李纯他们的骑兵部队先出发,如今却是…”
现在要是处置了这几个闹事的北洋军,步军暂且不提,那些刚刚投诚的北洋骑军难道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到时候只要稍微消极怠工一点,想追上段祺瑞他们的话就真的是千难万难了…
可如果不秉公处理,别的不说,国社军这边该怎么办?
要知道国社军能一直维持在一个较好的军纪上,就是因为军法严厉、军饷充盈再加上国社军只禁毒赌却不禁黄,让下面的士兵有了一个发泄的地方——————严光可没想过自己能把国社军打造成岳家军或解放军,何况后世为什么会出现**?不就是二战时希特勒为了解决士兵问题而专mén提供的吗?(当然下面玩玩斗地主还是允许的,不过在赌资上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每局只允许一个铜角的赌资,超过一个铜角的话发现了直接关禁闭…)
在此类军纪问题上,国社军的处理一向是非常严格,只要是被抓到,哪怕是军官也是直接军法处置哪像其他地方的军阀,在偏远一些县城的驻军想干什么都可以,当地政fu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不敢管,或者说当地政fu就是被这些驻军们管着的。这一点上北洋到还好一些,毕竟对下面军队的控制力较强,但国民党或其他军阀的军队就…
前者对下面军队控制力较弱,或者说对很多军队根本就不受南京控制,至于后者?很多时候根本就是在用一种放纵的态度来养军队。
(李纯部的第二十一团团长吴新田就是此类,军阀hun战时期吴新田曾强迫治下百姓种植鸦片,这也就算了,后来出兵帮助刘镇华的时候,更是曾焚烧村庄30余座,使得当地百姓死伤1500多人…)
过去严光一直在用一种较高压的政策来管理军队,因为军饷充盈、待遇够好再加上官、兵都是“一种军法”,所以军队到也愿意服从这种军纪,可如今…
如果王耀武稍微对这些北洋军松松手,恐怕以后就别想下面的官兵继续服从遵守军纪了…
“真是,这些家伙还真会给我找难题啊…”
就在王耀武在头疼应该怎么处置的时候,他身后的李纯却是一头冷汗。北洋军中那些较低级的官兵或许还不了解国社军的军纪,但作为北洋的前中流砥柱,李纯却没可能不知道——————事实上在还没叛变,或者说还是北洋中流砥柱的时候,李纯就经常和靳云鹏他们一起嘲笑国社军过的实在是太清苦了。
后来决定投靠严光,李纯也曾想过将国社军的军纪jiāo代下去,只不过当时一直忙着联络和筹备叛变的事情,所以最后忙着忙着居然给忙忘了。当然,如果只是忙忘了的话到不要紧,最关键的是李纯曾经和周围的人说过这件事,如今下面的人闹出了事情,如果有人向王耀武提起这件事的话…
其实这到是李纯多虑了,毕竟不是他怂恿部下这么做的。就算真的追究,也只能追究他驭下不严的责任而已。
不过即使如此李纯还是狠狠的瞪了那几个北洋兵一眼,如果不是王耀武等人都在场的话,说不定李纯都能枪毙了他们。
不过虽然那几个北洋兵看番号都是李纯的部下,但眼下毕竟是王耀武做主,所以李纯也只能在一旁道。
“王部长,这几个兔崽子犯了咱们国社军的军纪,要不要按照军纪枪毙了他们?”
话里的意思,已经是把那几个士兵卖掉了。
李纯的意思王耀武自然是听的明明白白,不过王耀武却从来都没顾虑过李纯的意见,一个投诚的降将,就算他有什么意见又能怎么样?王耀武顾虑的只有那些普通官兵们的想法…
所以在听了李纯的话后,王耀武只是在那里摇摇头什么都没说。
王耀武虽然没什么表示,不过在听到李纯说要按照国社军的规矩,将几个闹事的北洋兵全部枪毙后,被宪兵押着的和周围围观的北洋兵全都破口大骂了起来。
不过对那些北洋兵们的骂声,李纯却是一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样子。
李纯当然知道,自己这么做绝对会将军心丢的一干二净,可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呢?何况丢了军心后也有一个好处,至少没了军心后也不会再有人猜忌自己…
——————————
北京,铁狮子胡同。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铁狮子胡同聚集了除总统府外众多的政fu衙mén,也因此在过去铁狮子胡同一直都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如果算全日而不是算夜晚的话,甚至要比八大胡同都要热闹几分。(八大胡同是八个胡同的全称,而不是单一的某个胡同。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
只不过如今铁狮子胡同受了北洋军连战连败的影响——————似乎比往日更加热闹了几分?只不过这几分当中hun杂了不少的慌luàn,到不见过去那种秩序井然的情景。
而这慌luàn的缘由,除了如今对北洋不利的局势外,还有的就是袁世凯的病情…
“宫保大人,yào来了…”
在袁世凯的chuáng边,作为袁世凯最为倚重的谋士,杨士琦正端着一碗yào走了过来,然后递到了袁世凯的小妾手中。
那个小妾在接过yào碗后就要喂躺在病榻上的袁世凯,不过脸sè苍白毫无血sè的袁世凯却只是用手摆了摆道。
“先放到一边吧…”
听到袁世凯的话,那个小妾一愣,不过最终还是不敢违背袁世凯的意思,于是起身将yào碗放在了桌子上。
“宫保,您的身体………还是快些把yào吃了吧…”
看到袁世凯让小妾将yào碗拿走,杨士琦在一旁苦劝道。
不过等到那个小妾离开后,袁世凯却只是在咳嗽了两声后苦笑道。
“杏城啊,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已经是没多少时间了,就算是喝那些yào也不过是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罢了…”
杨士琦当然知道袁世凯说的是真的,因为此时的袁世凯已经至少卧在病chuáng上三四个月的时间了,前段时间到是突然好了一些。可自武昌失守的电报传回来后,袁世凯直接是一病不起,原本微胖的身材如今也因病变的削瘦了许多…
看着东主如今削瘦的样子,杨士琦自然是眼圈泛红,只是他虽然是袁世凯最为倚重的谋士,但眼下的局势他也是毫无办法…
不止是在南方,哪怕是在北方盼着袁世凯死的人也太多太多了。
甚至还有不少人正盼着国社军早些北上,这里面除了那些早就和严光勾结好的人外,还有不少则是一些满洲旧臣…
当然,他们到是不可能得到什么好处,和严光也没有什么接触,不过只要能看到他们心中的“活曹cào”倒霉,哪怕是没有什么好处他们的心里依然高兴…
对那些仇视袁世凯的满洲人来说,满清延续300多年,真要亡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绝对不能稀里糊涂的就亡了。南方的那些**军也就算了,好歹他们也是真刀真枪硬拼下来的,可袁世凯呢?那就是一个“活曹cào”啊
不过这群满清旧臣虽然盼着袁世凯倒霉,不过却没有什么人理会他们,谁叫现在满洲人已经什么实力都没有,就连全都是旗人的第一师也都被调到了湖北?
听到袁世凯说自己撑不了多少时间了,杨士琦的眼圈红了不少。
不过还没等他说什么,袁世凯已经继续道。
“我后悔啊,后悔信任了李纯那个狼心狗肺的家伙…”
听到袁世凯这么说,杨士琦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应。
北洋军在武昌会失败,很大原因都是因为李纯的关系,如果没有李纯的临阵投敌,武昌也不可能会这么早就失陷,段祺瑞也不可能只带了五六万人跑出来,可以说一切都是因为李纯…
看着杨士琦的样子,袁世凯苦笑了一下。
“杏城,老头子我已经撑不了多久了,现在只有几件事情想拜托你…”
“宫保请说,杏城就是死也要办到。”
杨士琦也知道袁世凯活不了多久了,眼下嘱咐的很可能是最后的愿望,于是连忙凑到袁世凯的近前侧耳倾听。
看着杨士琦认真的样子,袁世凯先是苦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就将自己想拜托的事情全都说了出来。都是一些身后事,如北洋的前程,自己的家小等等,袁世凯希望自己身死后,能让杨士琦帮忙将他们nong到国外去,免得将来………免得将来的某一天,某个姓严的入主北京拿他的家小开刀。
对老东主的最后愿望,杨士琦自然是不可能不应允,所以在听了以后,杨士琦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请宫保放心,杏城一定会照顾好宫保的家小…”
袁世凯很了解杨士琦的为人,所以看到他答应下来后就放心了。
“既然杏城你答应了,那我老头子也就放心了…”
说完袁世凯看了杨士琦一眼,杨士琦知道这是袁世凯累了想要休息的意思,所以在点了一下头后就退出了房间,只留下袁世凯一个人呆在房间里。
等到杨士琦退出房间后,躺在病榻上的袁世凯看着头顶的天huā板苦笑了半响。
“难道我们袁家的男丁真的都活不过60岁吗?”
袁世凯一家自过去就有男丁活不过60的说法,本来这种封建mi信是不可能会有人相信的,不过在袁世凯的父亲,袁世凯的祖父都是如此后,也由不得袁世凯不信了…
实际上,在历史上袁世凯也没能活过60岁…
正因为前面有袁世凯的父亲和祖父这么两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袁世凯一直都担心自己活不过60,所以在执掌了北中国的大权后,袁世凯一直在考虑着一件事情,那就是让自己当上皇帝…
当然,作为老一辈的中国人,做皇帝自然是袁世凯的梦想之一,不过更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袁世凯想要“改命”。因为根据一个相士的说法,只要袁世凯能当上皇帝,那么他们袁家的命自然也就改了,那个所谓的男丁不过60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在有什么问题…
然而如今看来,袁世凯却是没有改命的机会了…
“天命难违吗…”
看着似乎许久没有认真看过的天huā板,袁世凯喃喃的道。
如果可能的话,他真的很想当一次皇帝啊,就算不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也是为了袁家的子孙后代…
(袁世凯当皇帝改命的说法取自野史^-^,关于改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袁世凯当上皇帝后,他和袁家的男丁都能摆脱活不过60的诅咒,另一种说法就是当上皇帝后,他肯定活不过60了,但是下一代却没问题)
——————————
“快,快,都给我快点”
在前往华容道的道路上,杨善德正骑在一匹méng古马上对着周围的北洋兵大声喊道。
不过周围的那些北洋兵对杨善德的话却没有什么回应,只是低着脑袋沉默的向前走着。
前些日子段祺瑞至少带了五六万的北洋军从武昌突围出来,可如今还跟着的北洋军却只剩下不到五万人。这里面有不少是被段祺瑞安排到了后方执行阻击任务,可也有不少却是在半路上就偷跑掉了…
眼见着北洋军已经完全没有hun头,那些跟着离开的北洋军自然是死气沉沉,就连行军的时候也是本能的迈着脚步,脑中却是一片空白…
看着手下的士兵这个样子,杨善德叹了口气。
“军心散了啊…”
说着杨善德大骂了一声。
“都是那个该死的李纯。”
只不过就在杨善德将李纯恨得牙痒痒的时候,一名骑兵突然骑着马朝这里冲了过来。
“杨师长,司令那里让您马上过去一趟”
看着这个骑兵一脸慌张的样子,杨善德心里多少有了一点不好的预感。
“司令叫我过去有什么事情?”
那个骑兵明显知道些什么,不过在看了看四周后却什么也没说,只是连声的催促道。
“杨师长,您还是赶紧过去吧…”
杨善德明白这件事情肯定是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说的,于是点了点头就跟着那个骑兵朝着段祺瑞所在的方向策马而去。
大概过了十多分钟的样子,杨善德和那个骑兵赶到了前方段祺瑞的所在地。在那里,除了段祺瑞外,其他诸如王占元、靳云鹏等人也都一一到齐,不过看他们的样子,却是一个个都脸sè苍白的很。
看到他们的样子杨善德也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在策马凑到近前后小声的向众人问道。
“出什么事了?”
王占元他们都看了杨善德一眼,不过却什么都没说,最后还是冯国璋在沉默了片刻后开口道。
“刚刚从北京传过来的消息………宫保大人他………宫保大人他病逝了…”
“什么”。
耽美言情推荐阅读 More+